企业集聚动因研究

VIP免费
3.0 赵德峰 2024-11-19 4 4 663.3KB 36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1.1 集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一种以企业集聚为主体的新经济形式在中国内地铺展开来并获得了
巨大成功。从广东的电子加工产业带到浙江的小商品生产集群再到北京的中关村
高新区,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聚经济形态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同以往获得巨大成功的大型企业集团相比,这些集聚经济内部单个企业规模并不
大,有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
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信息流动充分、创新层出不穷、产品价格低廉,使这些
产业区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九五以来,仅浙江省就形成了主导产品
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群 306 个,年产值总量达 2644 亿元;专业市场 4600 ,年
成交额 3200 亿元。这充分显示了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集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规模经济
理论。在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下,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共享资源等原因,规模型经
济应该比以家庭为主体的小个体经济更加经济。换句话而言,以规模经济下形成
的最佳规模企业应当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集聚经济不应当是产业发展的最佳形态。
相应的问题是,如果集聚经济体真的具有比规模经济更能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那
么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初期自由竞争会向垄断竞争过渡? 经济历史的形成究竟是
偶然还是必然?
集聚经济发展也对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无论是梯度理论还是点
轴开发甚或是网络开发模式,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区域要素的利用和
区位特征的选择,对区位的依赖性较大。但诸多产业集群的兴起却给传统的理论
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思维。许多集聚经济发达的地区本身区位优势并
不明显,但却成为了某种行业的集聚中心地区,产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占到一定
比重。如果单单按照原来的要素和区位优势的思维来看这些现象是会遇到许多问
题的。
集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是集聚经济的不可复制性。往往一个地区的集
聚经济模式拿到另一个地区很难行的通。从意大利新产业区到中国的浙江地区,
许多集聚经济的兴起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甚至与政府最开始的预期背道而驰,
而政府一开始刻意扶持的一些地区或产业园区却效果不佳。这种现象也颇引人深
思。
集聚经济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其究竟是一种先进经济形态的异军突起,还是
企业集聚动因研究
2
落后形态的回光反照?能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能不能形成一种可推广
的模式在全国普及?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集聚经济蓬勃发展下亟待回答的问题,将
直接影响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集聚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1.2 企业集聚动因研究的理论意义
在集聚经济兴起的同时,相应的经济理论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国外来看,
马歇尔提出了以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支撑的马歇尔产业集群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从工
业区位理论(集聚效应)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集群式成长的商业模式。现代意义上对集
聚经济研究集大成者是波特。其研究的主要成果是 1998 11 月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著名论文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
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与马歇尔相比,波特的解释更符合现代技术创新的
特征,其中不仅包含了无意识的知识外部性,也考虑了有意识的创新协调和合作,
同时强调了竞争的作用。
国内学者则分别从结构组织,竞争优势和动力机制等多种角度对集群经济进行
了分析。王缉慈(2001)把企业集群看成是适合创新的空间,并将其中原由归结为地
理邻近和社会根植两组效应。魏江等(2001)则着重分析了集群中的文化根植效应对
企业间技术学习的支持作用,包括鼓励合作互信、增强学习主体的吸收能力、促
进人员流动等。刘友金(2002)提出了集群式创新的概念,认为集群是适合中小企业
创新的组织形式,介于纯市场和纯层级两种组织之间,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
组织灵活。魏守华(2002)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
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四个要素。集群的动力机制是基于社会资本的地
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 符正平(2002认为应当从网
外部化(Network Externality)这一重要概念来解释集群的形成过程。最先进驻区位的
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将扮演网络发起人(Network Founder)或庄家(Market Maker)
角色。因为它们的表现和势力将影响后续企业的区位预期形成。
从时间上来说,除去马歇尔等人早期对集聚现象的初步探讨外,近代真正意义
上对集群经济的深入研究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国内对集群经济研究很大程
度上是从对浙江经济腾飞现象的研究上引发出来的,其真正蓬勃发展才不过几年
光景。从内容上来说,从对集聚经济的研究本身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集
聚经济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还很不够。从马歇尔的产业集群理论到韦伯的工业区位
理论都只说明了集聚经济兴起原因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甚至还有的应当被视为
第一章 绪 论
3
是对集聚现象的描述而非对集聚原因的分析。现有分析对集聚经济的外部特征、
组织结构及竞争优势分析的较为透彻,但对其动力机制和制度演变的研究较为缺
乏。这也是本篇论文将着力探讨的重点。
§1.3 本文的思路及结构
本文是作者对集聚经济核心制度理论体系解释的一次尝试。在研究过程中,
作者主要是用归纳法,把对当前集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考虑逐步引入到对理论层
面的思考中来;但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为保证理论体系的完备和逻辑推理的缜
密,笔者将主要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由对基础理论的分析逐步进入到对集聚经
济制度结构的剖析中来。
在结构上,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做一个总结,包括理论发展的现况及其不
足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企业要素组织结构体系及其历史演变的分析。通过对企业
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要素作用进行分析,逐步澄清风险承担的资本要素和利润
提供的技术、企业家及信息要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企业组织发展方向的不同影
响。
第三部分将对集聚经济制度独有的风险分担体系和创新体系进行剖析,认为
高度的弹性生产制度、完善的资产替代制度和灵活的人事雇用制度是集聚经济不
断发展的制度基础。低廉的价格、杰出的风险承担能力是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优
势所在。
第四部分将对当前经济环境下集聚经济的下一步发展给出对策建议。降低交
易费用,扩大要素流通,完善创新体系将是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
企业集聚动因研究
4
第二章 集聚理论分析
§2.1 集聚经济理论的演变
集聚经济又称集群经济、块状经济、新产业区经济,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
的企业集群分布现象。根据产业特性,集群分两类:一类是高科技企业集群,
美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波士顿 128 公路、德州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
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等。另一类是传
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列亚-罗马格纳地区、浙江的一些地区:嵊州的领带
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在集群体内,同行业企
业密集分布,竞争激烈却又相互帮助,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区内企业
之间,包括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顾客和竞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合作关系。通
过一些中间性的服务机构,这些中小企业组成网络,呈现了小产品、大产业的块
状经济格局。近些年来,集聚经济以其高度的生产弹性和极为低廉的价格在世
诸多地区获得了成功,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新重点。
早在 1890 年,马歇尔就清楚的认识“工业往往集群(Clusters)在不
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
中,马歇尔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企业集群的优势,形成了以“劳动市场共享、专业
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为支撑的马歇尔产业集
群理论。在马歇尔看来,企业集群具有以下优势:1.技术外溢。“对于机械、流
程和企业一般组织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很快进行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
想,会被别人采纳,这个思想又与他们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
想的源泉。”在这些地区有着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
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
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
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
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12.共享劳动市场。“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
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办厂),同时,找工作的劳动者,自然也
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大量
集节约了市场信息传递的成本,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
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3. 专业性附属行业。产业集聚可
以支持某一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
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
1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920(1890).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集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一种以企业集聚为主体的新经济形式在中国内地铺展开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从广东的电子加工产业带到浙江的小商品生产集群再到北京的中关村高新区,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聚经济形态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同以往获得巨大成功的大型企业集团相比,这些集聚经济内部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有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信息流动充分、创新层出不穷、产品价格低廉,使这些新产业区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九五”以来,仅浙江省就形成了主导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群306个,年产值总量达2644亿...

展开>> 收起<<
企业集聚动因研究.pdf

共36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赵德峰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36 页 大小:663.3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3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