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自信人格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VIP免费
3.0 赵德峰 2024-11-19 4 4 1.16MB 100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人一遇挫折和失败就情
绪低落,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甚至惊慌失措,彻底崩溃;有的人则视胜败为“兵
家常事”,从中汲取教训,在失败中找成功的因素,继续努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两种人的行为表现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有无自信。坚强的自信心带来顽强的毅力,
可以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蔑视困难和失败。陈景润在谈到如何才能
成才时,他说:“首先应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什么事也干不成。”他为了
明“哥德巴赫猜想”用完了八麻袋草稿纸。爱迪生在实验中失败了两万五千次,
但对发明蓄电池的信心始终如一,最后终于成功。小说家约翰·克里西收到了 741
封退稿信,但仍坚持写作,成为名作家。韩愈在第一次应试《不迁怒不贰过论》
时,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满意,不料应试失败。第二年又面对同一主考和去年同
样的考题。韩愈又把去年考试的文章重新端出。结果被取为第一名。据《史阙》
作者张岱评论:“如果不是韩愈有自信心,谁肯将落第文章去应试同一主考?如果
不是陆贽的虚心选择,又怎肯选拔去年被亲手剔去的韩愈?”自信是一种流动不
拘的感受,是通达成功和幸福桥梁的品格,是成功人生不可缺少的智慧,是文明
进步的中介。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 2563 名青年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在 55.6%的青
年心目中,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在为中国人自信程度和美国人自信程度
打分时,中国人的自信程度平均 2.4 分,美国人 4.0 分(1分指“不自信”5分为
“完全自信”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时,作为中国人,
48.7%的青年不自信。
面对这样的结果,作者不由得问:“我们为何不自信?”
从精英到大众自信的缺失,不由不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自信到底是什么?自
信为什么这么重要?自信在健康人格养成教育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使每
个人走上自信的光明大道?等等问题。
在实践领域,培养多元自信的需求与教育实践的矛盾,迫切需要心理学的解
读。人们对于自信的认知和具体操作,并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例如,在教育领
域,表面上自信心对于创造性、表现的重要性已广为确认,实际上却很少把自信
发展作为增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数、名次还是很多学校衡量学生主要甚至
唯一的指标。不少学生还在自信的游弋中徘徊,有识之士也在呼吁提出有效的自
信心培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况对个体整个人格的
上海市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自信人格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2
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信作为中介变量,对大学生认识、动机、情感、品
德和社会行为等均有重要影响。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心理健
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1.2 自信人格的内涵
《心理学原理》William James(1890)把自我看作是心理学中“最难解的谜
题”对自信人格进行系统的考察始于黄希庭在健全人格研究中对“四自”的研究
主张(黄希庭,200620052004a2003;黄希庭、郑涌,2004自信格特
征是构成民族心理自尊自信自强的基础,是民族复兴的个性根基。自信也是社会
成功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中,个体成功和幸福的基本保障。
§1.2.1 以往自信人格概念的梳理
关于自信的研究散见于人格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对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
对自我结构的研究、对焦虑的研究等,均不乏对自信的描述。
自信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信”的心理依据之一,从未中断地体现在中华文明
的流变之中。从历史来看,自信的使用源远流长。自信是人格特征,“善养吾浩然
之气”“广问而误己,则怨己不自信”《人物志·七缪》“天生我才必有用”“自
信人生三百年”等都是自信表述。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就有
“吾心信其成,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的论述,
就是指自信的重要性;孟子“有诸己为之信”《尽心下》说明的是一个不相信自
己的人很难做到认真负责,也就是不能做到“谨而信”“敬事而信”《学而》《墨
子》“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的记载《墨子·亲士》以及《旧
唐书》“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的叙述,则是自信使用在说明人物中;《韩
非子》中记载郑人置履“宁信度,无自信也”,平白地说明了自信是相信自己(车
丽萍,2001
1934 8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
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从鲁迅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的叙说,可以窥探“自信”在近代的内涵。
鲁迅认为,“信”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带来国家强盛的东西,是一种凭借或者力量。
地大物博、未可预知的神佛以及国联,都可能是到达这个目标可依赖的支撑,但
信而无果,均应属于“他信力”范畴。与此相反的就是求诸己,凭借自己的力量
来达到目的,认为自己能行,当属于“自信力”。如果无可他信,而没有自信,
么,剩下的就只有“自欺”自信力表现为自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
第一章 绪论
3
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自信是民族脊梁之所在,国家强盛是一种尊严,而自信是
一种自我之力,是肯定这种力量的意念,相信自己有力量,就可以用这种力量来
捍卫自己的尊严。
心理学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车丽萍,2002
Maslow1943)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
情感体验。Coopersmith1967)认为自信是个体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
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表达了一种对自己
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Dickstein
1977)则认为自信是涉及到具体活动领域或担当某个角色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效
能感。Rosenberg1979)在谈到自尊时指出,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
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Smith1990)认为自信是人类应付冲突
的天赋能力,是人类的天性。MeDermott2000等人认为,自信是一个主动学习
过程,是支配个人行为的一种思考方法。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头脑中,它
会继续生长壮大。正像这粒种子一样,自信心的培养和繁荣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
件。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事物,它总是涉及到对目标的一种积极追求。自信心的
培养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心境,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明确地说,
自信心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那就是目标、毅力和智谋。只有在这三
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自信心才起作用[1]Branden2001)认为,自信心就是指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思想,即相信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可信赖性,
但并不是一个人对自己产生决不会做错事情的信心。这是一个人对自己产生有能
力去思考、去判断、去辨别并且去纠正错误的信心,即原则上相信这个人是有能
力的。这种信心的基本类型严格地区别于其他的、更肤浅的和有局限性的自信心
类型,它反映了一个人在特殊的任务和特殊的领域中的效能感[2]Youngs2002
认为,自信心是自我价值的综合体现,你可以凭借它去赢得健康、友情、爱情和
成功。自信心是个体生活的核心,即个体发展自我和关心他人的执着精神,它是
人们一生所追求的中心。自信心的健康与否对于个人心境的平和、内心的愉悦、
人际关系的好坏、精力、能力以及效率等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自信对于人类
的一切奋斗来说至关重要,自信心会影响到人们的一言一行,因为无论是孩子还
是大人,他们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紧密相关[3]Kaufman(2002)认为拥有高自信心是
一个理想的特征,这个特征被认为是与创造性的成功密切相关的,对于这一点他
深信无疑[4]
国内研究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车文博(1985)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
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向;燕国材(1999)指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
上海市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自信人格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4
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
正确目标;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2003)认为,
信,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个体由对自己能力、品格和力量等的肯定评价而产生
的信任自己的情感。作为一种个人素质,是个体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杨丽珠
2000)等人认为,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
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车丽萍(2002)对自信作如下定义:自信是一个具有复
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
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
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毕重增(2006)认为,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
的确信、有信心,它是一种核心性的人格变量,是健全人格的组成部分。
§1.2.2 自信与自尊、自立、自强
自信(self-confidence)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希庭教授(2003)对
健全人格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
和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同时,
他以系统论的观点,在对自我结构进行分析时,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的维度,
把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自我的组成部分之中。把自信
作为健全人格的基础和中国人自我的一部分,反映了自信首次纳入心理学研究的
视野。
自尊(self-esteem亦称“自尊心”“自尊感”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
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
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认为自己有价值、重要,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英文文献中的自尊是指个人评价自己的程度,包括对自我价值高低的评价。自尊
有强弱之分,过强成为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自信与自尊从内涵到结构都具有异质性。首先,自尊的内涵与自信不同,前
者偏向于个体的自我价值判断,而后者指的更多是对自身的能力判断;其次,自
尊的核心要素指向的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而自信的核心要素是自我认知;第三,
心理表征的内容不同。自尊的心理表征为“我要有能力、有价值”自信的心理表
征为“我真的有能力和价值吗?”此外,自信是自尊赖以产生和持续的基础之一,
而自信情感在逻辑上则早于自尊(毕重增,黄希庭,2007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立(self-supporting)是指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
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
任的过程。自立贯穿于个体整个人生,大致可以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
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五种。所谓身体自立是指个体无须扶助而能直立行
第一章 绪论
5
走、从学会语言到学会自己站立及与站立有关的如蹲、跑、跳等的自律能力。行
动自立就是个体养成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习惯,具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心理自
立是指个体摆脱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按自己的意见、观点判断和分析问题。经
济自立即个体经济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具有自我谋生的能力。社会自立则是指
个体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具有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能力。身体自立
和行动自立主要是幼儿期的发展任务,而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则主要
是大学时代的发展任务。自立强调的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过程特
性,与自信在行为指向上具有共同性,自立所指向领域必然是需要自信的评估。
自强(self-strengthening)主要是主体自我的成分,是自我的意志部分,它调
节个体的行为过程而达到自我目标。在自我调节功能上,自强和自信具有共通成
分,郑剑虹2004)即认为自信是自强的因子。自强和自信虽然具有类似的调节
功能,但自强是基于价值判断产生的宏观式、弥漫性的自我调控,而自信更多的
是来自于素质和成就的积累。自信与自立自强最主要的区别是,自立自强侧重于
行为和意志层面[5]
自立、自信、自尊与自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我观念。
在这四个组成成分中,自立更多强调的是自我的行为方式,自信更多强调的是自
我的认知侧面,自尊则是自我的情感体验,而自强则更多强调的是自我的动机层
面。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先有自立,而后才出现自信、自尊,自强则是最后
发展起来的。从层次上来看,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
但这四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构成了健全人格的基础。
在“四自”关系中,自信在其他三种成分中的作用可概括为:鼓励自立、贡
献自尊、会聚自强。自立以自信为动力来源,自尊以自信为重要的支柱,自强的
调节需要自信将其聚焦。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将自信作为一种核心人格变量、
每个现代人都不可或缺的品格、健全人格的组成部分来加以构建和使用。
§1.2.3 自信与自我效能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以来,它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中的热
点之一,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它是主体在某一特定时间
对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知觉。自我效能感并不是指个体已经具有的能力,
而是他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作出的判断或者预计,也可以看作一种认识自我的过
程。因此,实际能力高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并不一定比低自我效能的人更高。
自信与自我效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自我效能高者,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
力充满自信,在行动中预期成功;面临困境和挫折,能作持久的努力,克服困难,
上海市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自信人格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6
实现预定目标,由此进一步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低者缺乏自信,面对困难和
挫折不作更多的努力与尝试,使行为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产生沮丧、抑郁、自责、
无价值感等消极情绪和防御性行为,由此进一步降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一种
任务指向和能力信念,学习论对自我现象的关注,就是基于自我现象中的能力知
觉。对于自己能力的积极判断是自信的重要来源,这也正是自我效能的内容指向。
因此,一定程度上自我效能是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信不同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虽然广泛存在,却不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
特质,它是具体的,其具体水平是由活动、任务或情景的性质决定的;自信是一
种一般化的自我评价,指的是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信任,
表现为有信心、不怀疑,自信并不很准确地对应具体行为领域或情景中的心理机
能,它是一种人格特质,比自我效能更抽象、概括、外延更广。自我效能只是自
信的重要方面之一,反映自己是否具有达到某目标能力的信心;自信并不仅仅是
能力感,还包括着更先天性的内容和对抽象目标的判断,前者如体貌自信,后者
如人生道路取舍自信。另外,自我效能的测量需直接针对所研究领域的工作活动
与行为,并非个人直接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评估,而是对某些特定活动和行为能
够做得如何好的自我评估,这也是它有别于自信的地方。
§1.2.4 自信、自卑与自
自卑是否与自信相对立?在日常生活中,自卑通常是作为自信的反义词来使
用的。自卑和不自信,过于自信和自傲确实经常交织在一起。自卑是自信心缺乏
的一种主要表现,自信不足往往意味着自卑,而自信过分则是自大、自傲的表现。
另一方面,从内容、发生时间到行为表现,它们都与自信失当又不能简单地等同,
存在着较大差别。
自卑感sense of inferiority)是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
度的自我体验1。阿德勒认为,自卑是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遭遇困难而表现出的失
望状态,是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交织而成,是个体对生理、社会、
自我期望认定的落差,转变为挫折卑下、发展受限制、无能缺乏自信、无助不能
掌控等心理感受2。自卑是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否定,自卑是自己不接受自己,有更
多情感成分,是自己贬低自己。也就是说,自卑的概念内涵广阔,与自信、自尊
皆有交叉,且与自尊对立的成分居多。另外,我们很难在自卑概念中发现有关未
来的信息,这也是区别于自信的重要方面。Erikson 人生发展阶段理论中,自信
2~3 岁出现,在该阶段发展顺利的儿童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自卑感则出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01-402.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62-463.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引言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人一遇挫折和失败就情绪低落,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甚至惊慌失措,彻底崩溃;有的人则视胜败为“兵家常事”,从中汲取教训,在失败中找成功的因素,继续努力。面对挫折和失败,两种人的行为表现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有无自信。坚强的自信心带来顽强的毅力,可以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蔑视困难和失败。陈景润在谈到如何才能成才时,他说:“首先应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什么事也干不成。”他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用完了八麻袋草稿纸。爱迪生在实验中失败了两万五千次,但对发明蓄电池的信心始终如一,最后终于成功。小说家约翰·克里西收到了74...

展开>> 收起<<
上海市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自信人格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pdf

共100页,预览10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赵德峰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100 页 大小:1.16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0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