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assets/7a34688/images/icon/s-pdf.png)
VIP免费
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是却出现了经济水平快速增长
与全体国民福利无普遍提高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成了当前社会矛
盾的一个突出焦点。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满足公众对科
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基本需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增
强可以改善公民生活质量、实现其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解决我国目
前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系
统的分析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很少,本文也正是基于此作为写作出发
点。本文通过分析 2005年与 2007年全国两次科普统计以及其他统计年鉴的数据,
构建一套评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目前基本科技公共服
务均等化的状况进行了测量,得出了人均科普经费补助、科普资源投入、科普活
动展开和科普传媒发展在我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
分析了造成目前非均等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的发展模式的“禁锢”、财政转移
支付制度产生的弊端、科普传统和氛围的影响等历史因素以及现行基本科技公共
服务供给机制的局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层次性实现模式等现实因素。
因此,要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应在制度上得到保障,主要包括主
要包括公共财政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其次还需要良好的运
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公众科技服务需求的偏好表露机制、政府官员的激
励约束机制、基层科普服务运行机制、科普经费筹集机制。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
方法、创新之处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界定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
涵,并阐述相关理论,在此基本上设计了一套评价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指标体系,为论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分别从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分析了我国目前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状况,得出了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非均等化的结论。第四部分别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对造成我国目前基
本科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提出了实现我国基本科技公
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些思路,主要从制度安排和机制运行两方面出发。
关键词: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s economic,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rapid, but appeared in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 no
general increase in welfare of all citizens. I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imbalance in a
prominent focu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My Government adopted the《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number of decisions on
major issues 》, which clearly states: “Made the progressive realization of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which can meet basic needs of the public's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skills , and als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itizens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kills enhancemen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itizens to
achieve human full development ,and also enhance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to
re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emerged in development .
At present, many scholars has done in-depth study on all aspect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ut little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so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ased on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wo popular
national statistics in 2005 and 2007, and also other data from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n which we build a set of assessment to measur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The result is
that at aspects of per capita funding for science grants, science resources, science
activities , science popular media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na's various
regions, and also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main causes of non-equalization in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disadvantages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science tradition , the existing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the mechanism of basic
scientific and the level of achievement pattern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atus quo,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innovations and shortcomings. The
second part is to define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describe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designe a set of assessment to measure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ird part through the large amounts of data analysises of China's current
equalization of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fourth part ,from both history and reality view analyzes causes of non-equalization in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The last part made some number ideas of realization of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Keywords: basic science public services; equal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9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9
第二章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11
第一节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界定................................................................... 11
第二节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阐述......................................................... 13
第三节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16
第三章 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 20
第一节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地区之间的非均等化............................................................... 21
第二节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城乡之间的非均等化............................................................... 30
第四章 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33
第一节 造成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历史因素............................................... 33
第二节 造成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实原因............................................... 37
第五章 实现我国科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思路....................................... 40
第一节 实现我国科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 40
第二节 重构我国科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机制................................................... 43
结论..............................................................................................................................47
参考文献......................................................................................................................49
附注..............................................................................................................................52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我国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历了大约 20 多年以效率为导向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特别近几年 GDP 每年均以 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
是如此之高的经济增长并没能相应带来全体国民福利的普遍提高,经济社会发
展不均衡成了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焦点。进入 21 世纪以后,以胡锦涛为首
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倾听广大民众呼声,开始反思片面注重经济增长率而
忽视社会公平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提供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等的“基本民生性服务”,
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的“公共事业性服务”以及提供公益性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公益基础性服务”,还因该包括提高公民科学素
养、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公共素质性服务”。基本科技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公众
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基本需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知识和技能
的增强可以改善公民生活质量、实现其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
频发,在应对处理危机的过程显示出我国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十
分单薄。根据中国科普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远落后于中等发
达国家的水平。基本科技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供给需要政府来解决。
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政府之间财力水平相差很远,而全国
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基本科技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因此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很大。为此,必须把基本科技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公
共服务重要的一项内容来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一)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
设。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已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较多的深入研究,但是
系统的涉及基本科技公共服务领域的为数不多,本文的研究是对完善整个基本
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一种补充。
硕士学位论文
2
(二)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我国的综
合国力。
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指出:“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
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的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直接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也已成为各国政
府促进公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于全体
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中面临问题的重要
途径。
我国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核心问题,如人力资源
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安全健康问题突出。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可
以提高公众整体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是一国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
极大的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可以极大的提高公众
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的意识和普及基本的节能环保知识,遏止我国环境问题
的进一步恶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提高我国公民安全健康意思、普
及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知识和技能,改善我国目前公民的安全健康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著中未发现有关其
系统论述。大多研究集中在公平正义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的理论。
(一)公平与正义
罗尔斯(1971)首次辨证的看待了正义与平等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社会正义
的一整套理论。他将平等分为两个层面:在政治层面,平等表现为平等的自由权
利和民主政治;在经济层面,平等涉及分配的正义。平等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领
域中的分配正义①。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对于我们探讨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理
论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并分析了
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提出了税收平等原则,认为公平的提供公共服务是一个
君主或国家的责任与义务②。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p235).
②[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p425).
摘要:
展开>>
收起<<
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是却出现了经济水平快速增长与全体国民福利无普遍提高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成了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焦点。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基本需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增强可以改善公民生活质量、实现其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解决我国目前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许多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系统的分析基本科技...
作者:李江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0积分
属性:58 页
大小:398.84KB
格式:PDF
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