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制——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模式探索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1.66MB 42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我国中学德育的现实困
1
2004 2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年 10
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
[2004]16 号)以及相关部委办随后出台的相关配套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表明党和国家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已经放在了一
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这既说明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总的来说,当前的学校德育较难适应社会的
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道德素质提高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然
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思潮影响使得当代中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的学生都更需要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由于缺乏对
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进行关注和帮助,我国的中学德育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为了满足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我们必须更新德育理念,加强中学德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章 我国中学德育的现实困境
德育作为学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从古至今都受到了人们普遍关
注。要研究我国的德育问题,首先要从研究我国德育的困境开始。因为对困境的
了解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困境的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
§1.1 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不断发生着
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没有跟得上这种变化,那么必将产生很多“不
和谐”的问题。从德育目标到德育内容,从德育方法到德育评价,现行的中学德
育体系在诸多方面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其陷入被动的困境之中。
为此,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困境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上海市某十所普通中学的非毕业班学生样本共 1000 人作为对
象,获得有效问卷 958 份,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从学生对中学德育的“认识”
“需求”两个角度来反映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通过调查反映出
来的德育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德育目标很难具体落实
道德教育固然应该具有超越现实高于现实的特点,但是,道德教育中过分地
德育导师制——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模式探索
2
强调“理想”和超越”用太完善的道德标准去教育要求教对象,脱离
际就不容易被接受。
1中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认识
根据调查中学生对传统德育目标认识的结果,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所反映的
有关“德育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无实际内容”45%“过于笼统”44%
两个方面,而反映德育目标“无法达到”的学生比例也较大,占到被调查总数的
8%
由此可见,当前的德育目标空洞的理想多,实在的内容少,强调方向性,缺
乏可行性。相关文献中有关影响学校德育效果主要原因的调查[1]结果显示,“你
认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回答“目标过高,脱离现实”
的占67.6%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德育往往习惯从“我们要培养具有什么样道德素质的
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既定的客观社会要求出发,把德育过程简单看作由外向
内的单向传输过程,对学生的主动内化过程关注不够。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往往
要求学生服从校规班约,班级作常为“管”不“理”,“导”的活动则更
少之又少。这种渗透着管理学思维德育过程是“病态”“专横”[2]学生没有
自主权和主动性,因而德性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1.1.2 德育内容尚需充实更新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当前主宰中学德育运作的仍是较为封闭和单一的模
式,其集中体现之一就是德育内容缺乏变化与更新。中学生对这些“相对稳定”
的德育内容是怎么看的呢?
第一章 我国中学德育的现实困
3
2中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59%的被调查对象反映他们所学习的德育内容“变化太少”
20%的学生认为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同时也有16%的学生觉得他们所接
受的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由此可见,当前的德育内容还无法很好地满
足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德育应把不同时期具体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从而促进学
生德性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而实现这种“转化”和“提升”的重要载体就是与
时俱进、不断满足中学生需求的德育内容。如果德育内容缺乏变化性、开放性和
多元性,其必然会被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社会所淘汰[3]广大中学生无法利用它们来
解释社会现实问题,也无法用来解决自身的道德冲突问题。也就是说,中学德育
实效性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德育内容体系,这些内容缺乏变
化,更新也较少。
§1.1.3 德育方法忽视个体差异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德育就是将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
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4]由于过于强调外在既定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目标,简单
地把学生看成被动的道德知识接受者,德育教师往往从具体的道德要求出发,用
灌输和训练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严重忽视了德育对象的差异性和主体
性。当前的中学生对现今常用的德育方法是如何认识的呢?
德育导师制——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模式探索
4
3中学生对“德育方法”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有近乎半数49%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德育方法
“以灌输为主”同时缺乏变化与创新31%也有相当比例(15%的被调查
者认为德育老师使用的德育方法“缺乏人性化”,因而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水平的
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传统的德育方法过于重视道德知识
的灌输,而忽视了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德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
德育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能力和道德情感三个方面,道德认识可以通过传授
的方法来让学生获得发展,而道德能力和道德情感则主要需要实践和体验来完成,
不能简单地通过“灌输”来解决。与此同时,每个受教育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德性发展,我们采用的德育方法就应该因人而异,适时调整。
§1.1.4 德育评价缺乏操作指导
由于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以及缺乏层次性,因此在评价时很难进行具体化,
以利于实际操作。这些一元化的大目标,往往不能通过纸笔测试来进行量化处理,
同时,参考书籍上也没有给出有效而具操作性的评价指导建议,这就使得广大德
育教师在进行德育评价时无从下手。
4中学生对“德育评价”的认识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校中的德育评价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有
37%的被调查者选择该选项)同时,认为德育评价“缺乏定量评价”的被调查者
占调查总数的 25%,而认为德育评价“缺乏针对性”的学生也高达 31%,这些都
说明了现行的德育评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学生的道德水平到底如何,如何评价是个关键。如果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简单
的定性判断,而不运用定量的手段加以辅助,我们得出的评价结果就会因缺乏证
据而过于粗糙,从而显得说服力不够。有效的德育评价不但要能得出说服力很强
的结论,同时也便于操作(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等),而这些正是目前德育评价所
第一章 我国中学德育的现实困
5
缺乏的。
§1.2 对我国传统德育模式的反思
从以上德育现实困境的分析来看,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整体上存在着较多
问题,那么这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
析和探讨。
§1.2.1 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力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对青少年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力,70 年代以前学校占 50%
家庭占 30%社会占 20%90 年代以来,社会占 50%家庭仍占 30%学校则降
20%
[5]由此可见,家庭和社会是不容忽视的两大德育途径,就目前的德育现状
来看,德育工作似乎与家庭、社会关联较少。也就是说,家庭、学校、社会在对
青少年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者之间缺乏必要的配合。
5中学生对“德育效果”的认识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德育内容与社会现
实不一致,35%的学生反映社会现实让他们怀疑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德育内容,
这说明学校和社会之间还没有有效地形成德育合力。而在家庭和学校的德育合作
方面,有 28%的学生认为学校和家庭在德育方面缺乏合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最大。但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父母忙于工作事务而忽视
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有些父母由于过于宠爱子女,对其在物质消费上的不合理
要求一味满足,长期以来,就会导致子女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走向歧途。因此,
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上,家庭承担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大众传媒和互联网也在快速地发展,中学生获取
的信息量不仅多而且快,因此,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学校。
而社会环境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暴力凶杀、色情淫秽、封建迷
信等不道德内容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其中,社会生活
摘要:

第一章我国中学德育的现实困境12004年2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年10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及相关部委办随后出台的相关配套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表明党和国家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已经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这既说明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总的来说,当前的学校德...

展开>> 收起<<
德育导师制——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模式探索.pdf

共42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42 页 大小:1.66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2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