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和设计方法

VIP免费
3.0 牛悦 2024-11-19 4 4 2.01MB 83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
1
第一章 绪
本章首先介绍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综述了地埋管
地源热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问题和我国的能源现状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
重要保障,对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化石燃料——煤炭、石油与天然气,
计占全球现在使用能源总量的 85%以上。
19 世纪 70 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
料的消费急剧增大。初期主要以煤炭为主,进入 20 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来,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开采与消费开始大幅度地增加,并以每年 2亿吨的
速度持续增长。虽然经历了本世纪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高涨,但石
油的消费量却不见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据估算与推测,21 世纪化石燃料中有的
被开采殆尽,有的因开采成本高以及开发使用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失去开采
价值。地质学家早已明确指出:石油耗竭之日为期不远了。现在,尽管地质学家
和经济学家们在激烈地争论石油开始匮乏的时间,但无论如何,化石燃料终将耗
尽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参见表 1.1[1]
表 1.1 非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耗比例及可用年限
能源种类
占全球能耗的比例/%
可使用时间/年
25.0
220
石油
32.0
40
天然气
17.0
60
核能(裂变)
4.0
260
总和
78.0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据统计,
2001 年中国能源生产量为 8.397 亿吨标准油,占世界总量的 21.6%居世界第三位,
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同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 9.3%居世界第二位。
2001 年中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量的 24.4%;中国发电量居世界第
二,占世界总量的 9.4%中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总量的 4. 6%
(参见
1.2[1]
垂直 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和设计方法
2
中国能源消费量之所以大,除总人口规模大之外,主要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 GDP 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必然结果。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估计,按汇率方法计算,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总量比重 1983
年为 2%,1993 年上升为 3%
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和储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1980 年,我国人均能
源消费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30%1994 年上升为 46%,而美国 1994 年人均
能源消费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5.46 倍,日本相当于 2.69 倍,高收入国家相当
3.45 倍,中等收入国家在 1倍左右。从各类主要能源储量看,中国人均原煤储
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45%,人均水电资源储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55%
人均原油储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11%,人均天然气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
平的 5%。按人均能源消费量和储量看,中国又是能源“小国”,即大大低于世界
人均水平。
表 1.2 各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数比重(2001 年)%
能源生产量
能源消费量
煤炭产量
发电量
世界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中国
9.2
9.3
23.9
9.4
美国
17.9
24.5
22.3
25.3
日本
0
5.6
0.1
6.9
德国
0.9
3.7
4.4
3.6
俄罗斯
11.9
7.1
5.9
5.7
印度
2.7
3.4
7.5
3.6
能源安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能否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过
去的 20 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 4.6%。据估
计,我国煤炭剩余采储量为 900 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
23 亿吨,仅可供开采 14 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 6310 亿m3,可供开采不过
32 年(当然,这种估计的准确性也值得商榷,因为它可能忽略了新的矿藏能源的
不断探明)2010 年,《中国能源战略研究总报告》预测,中国能源(不包括台
湾地区)消费量的需求将达到 19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 18 亿吨,石油 2.5 亿
吨到 2.7 亿吨,天然气 600 亿吨到 1000 亿吨。然而,到 2010 年时,中国石油产
量仅为 1.6 亿吨到 2.1 亿吨,天然气仅 516 亿吨到 713 亿吨,油气资源供需差距
很大,需要进口填补。
从能源的发展战略来看,人类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将能源
与环境有机结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开发高效、洁净的利用技术,尝
第一章 绪
3
试解决能源利用与环境协调相容的难题。积极努力改变我们的能源利用方式,如:
① 改进现有的能源利用技术,合理利用能源,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
排放;把能源按质区分,梯级利用。② 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
能、地热能、核能等。这是人类必须寻求的一条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道路。
§1.1.2 我国研究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现实意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
(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服务业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
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全世界建
筑能耗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 30%。建筑能耗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甚大,工业化国
家建筑能耗占全球建筑能耗总量的 52%东欧和前苏联占 25%发展中国家占 23%
我国建筑能耗比例也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上升。我国建筑能耗的总
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 10%,上升到近年的
27.45%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
近年的统计,采暖和空调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 55%。建筑节能的重点之一是采
暖和制冷的节能。减少我国冬季采暖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降低供暖空调的能耗、
节约能源是建筑节能和暖通空调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空调负荷增长
迅速,炎夏季节多数电网高峰负荷约有 1/3 用于空调制冷,使许多地区用电高度紧
张,拉闸限电频繁。目前,中国房间空调器和单元式空调机的产量已达世界第一,
而且,今后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许多国家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为目标,从场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自然和
生态环境影响、节约资源和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对建筑产业进行引导,也在客观上
促进了绿色建筑的普及。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绿色、生态型建筑的发展。我国成功
申办 2008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部分原因正是其“绿色奥运”的概念。北京将展示
给全世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奥运”“北京奥林匹克行动计划”中制定了详
细计划,2008 年之前改善北京市空气和水污染状况。计划提倡使用太阳能、
热能和风能、光电街灯、清洁交通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核心在于最低限度能
源、资源消耗,即建筑物的高保温性和节能性;对环境无污染,即清洁能源和新
能源的利用;和优良的室内环境质量。地埋管地源热泵不仅是节能技术,而且是
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因此,地埋管地源热泵的应用与发展正好适应了“绿
色建筑”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的结合符合以绿色为主题的“能源、环境与可持
垂直 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和设计方法
4
续发展”的背景。
地表浅层像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了 47%的太阳能,比人类每年利
用能量的 500 倍还多。并且地表能不像太阳能受气候的影响,也不像深层地热受
资源和地质结构的限制。这种近乎无限、不受地域、资源限制的低焓热能,是人
类可以利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地埋泵系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sGCHPs随全
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出现逐渐兴起的一门节能环保技术。这种空调系统以大
地为冷源(热源),以中间介质(通常为水或防冻液)为载热体,使介质在埋设在
大地中的封闭环路中作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与大地进行热交换的目的,进而通过
热泵实现对建筑物的空气调节。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冬季供暖时,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
暖,同时向地下蓄存冷量量,以备夏用;夏季制冷时,把室内余热“排”到地表
中,同时蓄存热量,以备冬用。因此说地埋管地源热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只取热,不取水,没有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问题,不存
在腐蚀和开凿回灌井问题,也不存在对大气排热、排冷的热污染和排烟、排尘、
排水等污染问题,是真正的绿色能源(Green Energy利用。因此积极开展地埋管
地源热泵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社会及环保效益。
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欧洲和北美己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技术已相当成熟,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和安装制订了一整套的标准、规
范。该项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供热空调方式,并以每年 10%的速度增长。
可以预计,该项技术将会成为 21 世纪建筑环境供暖和空调的最有效技术,并可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再利用。然而我国地埋管地源热泵的研究起步
不久,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地方的土壤类型、岩土含水率、原始地温、日照强度
等条件不尽相同,基础资料缺乏,要推广这一“绿色空调技术”,还需要进行大量
的研究,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和完善理论计算模型,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1.3 地埋管地源热泵的发展进程[2]
1912 年瑞士人 H.Zoelly 首次提出了利用土壤作为热泵系统热源的设想,随后
申请了专利。冰岛人早在 1928 年,就在雷克雅未克建立了地热供热系统。随后一
段时间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欧美各国开始了研究地埋管地源热泵的第一次高潮,
1948 Ingersoll 等人提出了 Kelvin 线热源理论来解决地下埋管的传热问题,同时
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的常规能
源价格低廉及地埋管地源热泵采用的地下金属盘管的严重腐蚀问题,地埋管地源
第一章 绪
5
热泵的研究与应用陷入了低潮期。
1973 年爆发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地埋管地源热泵
的研究与应用上。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北欧国家
如瑞典、冰岛等。欧洲先后召开了 5次大型的地源热泵国际学术会议。瑞典在短
短的几年中共安装了地源热泵装置 1000 多台套。冰岛己在雷克雅未克铺设了 370
英里长的热水管道,其中 1个区的热水来自地热供热,此外还建立了 10 个自动化
热水站,为全市居民提供热水和暖气,地热能的有效利用每年为该市节约了几十
亿冰岛克朗。美国在能源部(DOE)的资助下由 BrookhavenOak Ridge 国家
验室和 Oklahoma 州立大学、Louisiana 州立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
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对地埋管换
热器的换热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
二十世纪 80 年代,在北美形成了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对建筑进行冷热联供的
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一轮高潮,技术逐渐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地埋管地源热泵
主要采用垂直埋管的换热器,埋管型式有垂直 U形管和套管两种。埋管的深度通
常达 60200 米,因此占地面积大大减小,应用范围也从单独民居的空调向较大
型的公共建筑扩展。
二十世纪 90 年代后,欧美国家地埋管地源热泵大量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
地埋管地源热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在欧美地热源热泵系统的应用逐步
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研究工作转向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与整个空调系统结合
运行的研究。
我国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的研究始于 1989 年,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国内第
一台地埋管地源热泵实验系统,先后从事了水平埋管、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的实验
研究。随后,天津商学院对螺旋埋管换热器进行了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后,华中
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同济大学先后在相应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
的地下换热器,进行了大量的地埋管地源热泵实验研究,取得了这些地区的土壤、
太阳辐射、气温等关键性参数,为地埋管地源热泵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由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具有高效、环保、适用范围、不受区域限制等优点,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逐渐引起了建设部门的重视,20 世纪 90 年代末,地埋管
地源热泵开始在国内投入商业使用[3]
垂直 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和设计方法
6
§1.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和分类
§1.2.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原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主要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组成,1.1 为垂直埋管式地
埋管地源热泵示意图。1.2 为水平埋管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示意图。地上部分与常
规的水源热泵系统相类似。地下部分主要是在地表以下设置高密度聚乙烯管(或
铝塑管等)构成地下换热器,通过管道与地上热泵换热器连接成闭式系统。在系
统内充注水或防冻液作为热载体,在地下换热器与地上热泵换热器(蒸发器或冷
凝器)间循环流动,通过热泵提取地下的热量(或冷量)输送到有热(冷)负荷
的区域。
1.1 垂直埋管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1.2 水平埋管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1.3 示意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在制冷状态下,地埋管地源热
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使其进行汽-液转化的循环。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
器内冷媒的蒸发将室内空气循环所携带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
再通过冷媒/水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水路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综述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1课题的研究背景§1.1.1世界能源问题和我国的能源现状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对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化石燃料——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合计占全球现在使用能源总量的85%以上。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急剧增大。初期主要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开采与消...

展开>> 收起<<
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和设计方法.pdf

共83页,预览9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牛悦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83 页 大小:2.01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8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