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联盟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分析
VIP免费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一个
国家的经济带来无穷的活力,也成为一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有关资料显示,“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 GDP 的50%以上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创造的。美国 2000 年全年新增产值 2/3 是靠微软公司这样的科技企业所创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推动下,整个社会面貌已经发生日
新月异的变化,日渐广泛便利的信息渠道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越来越小,技术革新速度加快,企业所处技术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而且更难
以预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日趋理性化和个性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
可替代性大大增强。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逐渐趋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
了适应环境从而求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进行
技术创新。然而,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投入和风险越来越大,需要的知识
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单个企业或是难以承担巨大的投入和风险,或是难以解决技
术知识的匹配问题。因此,传统上单纯地依靠从技术创新的产生、到技术创新转
让和扩散的运行次序已不合适。
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也由此发生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大型企业在进
行技术创新活动时,从以往十分重视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进行,转而越来越注重与
其他企业开展合作,走共同开发的道路。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组织
形式引起了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将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合作伙伴关系
称为“技术战略联盟”或者简称为“技术联盟”(Technology Strategic Alliance or
Technology Alliance)。而跨国企业联盟中85%以上是以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的形式
——也就是“技术联盟”存在的。企业通过广泛的技术合作,加快技术创新速度、
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并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合作创新、虚拟
研发已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管理学家彼
得·德鲁克在1995年指出:“工商业正在发生的最伟大的变革,不是所有权为基
础的企业关系的出现,而是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关系的加速度发展。”
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形式,技术联盟(主要是跨国公司之间)已成为现
代企业加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
织创新。
技术联盟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分析
2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联盟这条道路,跨国公司更是从中获得了飞速
发展,规模急剧增大,反过来也促使了技术联盟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从微软、
Intel 的Wintel 联盟到 IBM、
TOSHIBA 与SIEMENSE 结成的联盟;从欧
洲法、德、英、西四国的欧洲空中客车到前不久 BMW 加入通用、奔驰结成的汽车
混合动力研究联盟,可见缔结国际技术联盟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国际竞争异常激
烈的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汽车制造、仪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
业。所以可以这么说,技术联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技术研发,进而实现战略目标
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 6年,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
时期,如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对于技术升级的需要已经非常迫切,高新技术企业在
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在资
金和技术等因素上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组建联盟、进行技
术开发,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组建的成熟性,我国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管理水
平等因素的制约,技术联盟的组建过程以及最终结果总是不甚理想。因此,在跨
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今天,我国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联盟组建来提升
技术实力,应对残酷市场竞争,成为了一个相当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据国外学者做过的相关调查显示,技术联盟的失败率高达 50%~60%。虽然
导致其失败的因素众多,但是许多研究表明:联盟内部收益分配不均是技术联盟
失败的主要原因[1]。可见,收益分配的科学合理性对于一个联盟保持稳定乃至健
康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技术联盟水平尚比较落后,在学习国外
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对导致发达国家技术联盟失败的教训也该引以为戒。
如果我国企业在组建和经营联盟的过程中能够将收益分配问题解决好,那么就可
以使联盟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本文拟针对组建技术联盟的客观要求,在技术联盟的基本理论分析和研究基
础上,对联盟收益分配的方法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便为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内
外部资源、条件和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提供科学有效的方
法和策略。
第一章 绪论
3
§1.3 文献综述
自从 J.Hopland和R.nigel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企业间的联盟发展迅速,
但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和区域经济之间的企业联盟更多的走向技术联盟。在
竞争全球化和经济网络化的今天,在技术产业日趋集中、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
益激烈以及高新技术开发风险巨大的背景下,技术联盟的产生已经成为微观经济
组织最值得重视的一个进化过程。
国外关于技术联盟(Technology Alliance)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Katz 和Ord-over(1990)指出,在网络效应明显的产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研发合
作开发的技术联盟。H-agedoom 和Schakenraad(1992)也指出了在 IT 行业技术联盟
的普遍性。日本学者营原秀幸在 Columbia University 使用 Business Periodical on
Disk 检索论文的结果表明,讨论 Strategic Alliance 的论文从 1987 年1月到 1989
年12 月共发表了 135 篇,从 1990 年1月到 1993 年6月共发表了 478 篇,美国首
次出现讨论此问题的论文是在 1982 年,日本则是在 1985 年。在这些论文中,大
多数论文所讨论的是技术联盟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技术联盟”越来越多
地出现在中外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中,研究的范围大多数集中在微观领域,即主要
是以两个或少数几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企业合作策略和收
益,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合作关系的影响等问题。
(1) 关于技术联盟的宏观性研究
这类文献不是很多,主要研究如下:
Rui Baptista, Peter Swann等学者(1998)对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诸多影响因素,
如:区位要素、交通条件、资源特征、投资效益、行政环境和技术对接条件等进
行了分析,并说明了应如何借助这些条件更好的开展经济技术合作[2]。
苏竣等(2002)研究了为降低风险、分担成本和促进产业化,政府通过有效
的方式介入到战略技术联盟中,运用公共政策工具激励和干预企业创新的行为。
并以“863”计划若干重大项目为例,分析了政府介入的战略技术联盟的知识产权
制度安排模式,探求其制度安排的成因,研究政府介入的战略技术联盟的集成创
新的特点和规律[3]。
(2) 对技术联盟在产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王建辉(2002)分析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特点,分析了生物技术战略
联盟基于技术合作的动因和类型,并介绍了发达国家和我国生物技术企业联盟的
主要模式[4]。
技术联盟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分析
4
石友蓉等(2003)指出汽车工业研发的现状基本上是一个合作博弈的结构,
建立了汽车工业的研发投入“官产学”合作博弈模型,阐述了合作博弈各方在研
发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最优化研发合作博弈的结论[5]。
(3) 对于技术联盟产生发展的理论研究:
T.T.Tyebjee(1988)提出了战略缺口假说:企业审视竞争环境并评价自身竞
争力和资源时,经常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取得的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
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国
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是其对国际经济、技术及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
是国际总体竞争环境变化的产物[6]。
姚洪心等(2002)通过动态博弈分析了跨国企业出口对抗均衡和联盟合作均
衡形成的过程,阐明了两种不同均衡条件对于市场价格、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变化
的影响,并推断出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经济组织所需的前提条件[7]。
钟书华(2003)研究认为企业技术联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现象, 它蕴
含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丰富信息,具有解决资源稀缺性、降低开发成本、
实现价值系统增值、增强技术能力等功能[8]。
(4)基于博弈论的理论研究
由于技术联盟的多方(至少两方)参与性,在追求联盟最佳效益的同时,各
参与方自然追求己方利益最大化,这一特性使得博弈论成为研究技术联盟的天然
工具,许多学者已经将博弈理论引入到联盟研究中来:
单汨源等(2000)引入四种多组织博弈模型(光滑斜坡,自阻斜坡,粘性山坡,
循环步),并借助这些模型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指出了需注意的主要
问题[9]。
彭坤等(2002)介绍了符合现实世界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论的一些理论知
识,并依据不完全信息动态“蜈蚣博弈”分析说明了实施战略联盟在理论上的可
行性。以一些知名企业的成败为例,有必要制定有效的约束条例以保证战略联盟的
维系与发展,并指出发展战略联盟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0]。
张译允等(2002)用合作博弈的方法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向东道国进行技术转
移过程的内在本质,指出双方合作与合作博弈的解,得出只有合作双方才能获得最
大收益[11]。
和炳全等(2004)基于恶性竞争-价格战及竞争与合作的静态一次博弈和重复
博弈的思考,通过对价格竞争博弈、合作竞争博弈及对产业集群竞争中的竞合分
析,说明了合作竞争是企业竞争战略的内在要求[12]。
陈伟等(2004)先是提出了成本分摊的合作博弈模型,并讨论了合作博弈的
第一章 绪论
5
Shapley值方法在博弈满足凸性条件下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可分离及不可分离
成本的分配方法及其适用的范围,并进行了算例分析[13]。
(5) 关于虚拟企业的技术联盟研究
由于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在本质上和技术联盟有着极大的共性,所以虚拟
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可以应用于技术联盟研究:
楚岩枫等(2000)在得出虚拟企业是动态联盟的结论后,通过实例分析,用
Shapley值法解决联盟成员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纠正了在分配利润时只考虑投资
比例这单一因素的弊端[14]。
李勖等(2001)综述了动态联盟的产生背景,指出了动态联盟的不稳定特性,
并通过建立在相同产业环境下的动态联盟的模型,在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下,分析了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指出了动态联盟作为合理组织方式的条件[15]。
吴宪华(2001) 在解决动态联盟中存在的双向道德危害问题时, 研究在产出分
享合同形式下的动态联盟的分配策略问题以及引入团体惩罚机制对动态联盟的分
配格局的影响[16]。
杨屹、林宣雄等(2003)从Nash谈判模型出发,构建效用函数,建立Nash均
衡方程,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求解得到Nash均衡的最优解[17]。
归纳上述文献资料,可大致得到如下对于技术联盟的研究现状,主要从研究
内容、研究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
I. 研究内容。目前技术联盟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联盟的理论、影响组建技术
联盟的各种因素、组建联盟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我国技术联盟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等方面来进行的。总的看来,联盟理论及内在机制的研究较多,而涉及到收益分
配研究的文献还是不多,特别是收益分配对技术联盟的重要性以及收益分配需要
考虑的因素等研究较少,或者有的研究缺乏实际意义。
II. 研究方法。总体上以前的技术联盟研究普遍以定性方法为主。在企业合作
策略研究中用非合作博弈理论并构建纳什均衡分析方法的较多,虽然一些研究也
有所涉及合作博弈内容,但是不够深入,大多以Shapley值作为研究分配的模型建
立依据,其他合作博弈方法应用较少,而Shapley值方法本身具有一些局限性。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框架
§1.4.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组建的技术联盟,对于企业技术联盟这个
技术联盟收益分配的合作博弈分析
6
概念,在此需要作一些说明以作界定。
(一)企业技术联盟的概念
企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联合致力于技术
创新的行为。这个概念包括4层含义:
(1) 企业技术联盟不同于“产学研联合”或“官产学”联合;
(2) 同一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不属于企业技术联盟;
(3) 企业技术联盟的组成内容包括人员、资金、技术、仪器设备等;
(4) 企业技术联盟对联盟成员的未来发展可能具有战略意义。这就意味着,
技术联盟既可以是为战略目的组建,也可以是为了企业之间随机性、低
层次的技术合作。显然, 企业技术联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强调技术开
发资源的互补或加强, 是一种新的技术开发系统的构建, 一种特殊的生
产和技术贸易形式[18]。
(二)技术联盟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有两个与技术联盟相对应的概念必须加以比较区分: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
ce)和动态联盟(dynamic alliance)。
按秦斌的解释,“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
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
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19]。战略联盟的涵盖面很广,
企业之间为了战略目标结成联盟,他们不一定以技术合作为主,而可以是为了双方
企业品牌的整合、渠道的开拓甚至贴牌生产等来求得企业长远的发展。如2005年
中国Lenovo集团以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美国IBM公司的PC部门,即是符合双方
的长期目标的一种战略联盟。
动态联盟(亦称“虚拟企业”)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的暂时联合, 这些企
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企业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一
般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共享性来完成预定的目标。
战略联盟和动态联盟有非常大的共性,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注重战略性,所以
联盟存在时间较长,后者的组建往往是为短期项目实施而非战略目的,具有临时
性,存在时间短,组织形式更为灵活。
技术联盟跟两者都有共同点却不等同于两者。首先,技术联盟不一定具有战
略性,这是它和战略联盟的主要区别。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技术联盟和动态联盟相似之处最多体现在动态联盟
可能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合作上,因为动态联盟有许多种形式,可以是生产联盟、
销售联盟或者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身的虚拟企业。而技术联盟仅仅是作为技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人类社会进入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无穷的活力,也成为一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创造的。美国2000年全年新增产值2/3是靠微软公司这样的科技企业所创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推动下,整个社会面貌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日渐广泛便利的信息渠道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小,技术革新速度加快,企业所处技术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而且更难以预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日趋理性化和个性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7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7
-
VIP免费2025-01-09 6
作者:牛悦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3 页
大小:558.9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