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供应链环境下的汽车整车物流动态联盟研究

VIP免费
3.0 赵德峰 2024-11-19 4 4 1.17MB 96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文献综述
(一)物流的研究现状
1962年,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财富》杂志上,“经
济领域的黑暗大陆”为题,讨论了物流这一领域,首次明确提出物流是节约成本
的最后领域。物流的战略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物流的研究现状
如下:
1)黑大陆和物流冰山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F.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
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的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
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
而言。“黑大陆”说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
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
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黑大陆”说是对20世纪中经济界存在的愚昧的一
种反对和批判,指出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
济发展也好都没有止境;“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
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
现有的财会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
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叫“物流冰山”
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一角。物流便是一座
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
的一部分。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黑大陆”说,事实证明,
物流领域的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
流尚待开发的领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2)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
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资源。
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
被人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 “第三个利润源”。“第三个利润源”注重于生产力
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挖掘
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
而更具有全面性。
敏捷供应链环境下的汽车整车物流动态联盟研究
2
3)效益背反说和物流的整体观念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也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
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
在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如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
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在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
似乎尤其严重。效益背反说有许多有力的实证予以支持。例如,包装问题,在产
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都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也不变,那么包装方
面节省的开支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
流通之后,如果简单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功能,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带来
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因此,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
其他环节的损失为代价的。而寻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的效益背反现象,只有
将包装、运输、保管等功能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物流,从而有效解决
“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收益是物流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对这种总体观念的描
述还有许多提法,诸如物流系统观念、多维结构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综合物
流观念、后勤学和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提法或是同一思
想的延伸和发展。
4)后勤学说
在经济界使用后勤一词,是二战后的事。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使
Logistics一词代替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
70年代后勤一词引进日本,日本同
样翻译成“物流”,但按新的理解来解释,也赋予“物流”一词新的含义。
我国学术界现在的看法不一,一般将英文的实物分销(Physical distribution
和后勤(Logistics)都译成物流,并仍使其保留原来物流的主要含义和全部结构,
但是,也有些学者主张物流和后勤作为这门科学两个时代的词汇标志,在翻译上
应有所区分。鉴于前一种认识较为普遍,且我国经济界对物流刚刚有一些认识,
还谈不上接受,却又抛弃这一重要概念转向后勤,这一转向极有可能引起混乱,
使我们多年宣传物流、启蒙物流的工作受挫,另一方面,后勤这一词在中国已有
特定含义,和今天形成的Logistics的概念是有差异的,这不免又要更新许多观念才
能体现我国前后两个“后勤”的区别。且“物流”对中国是新词,所以,我们想
表述这一领域的新概念,还是称之为“物流”。
5)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含义是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这不是孤
立的行为,而是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例如效益和库存观,供应链上的
各环节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观念,各功能之间难免会有冲突,但是由于现代管理和
第一章 绪论
3
现代技术可以提供总体的信息使各个链节共享,因而可以大大扩展视野,使之能
从总体上管理整个链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管理各链节之间的节点,或只管理其
中一部分链节。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把物流和企业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来管理。
6)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和战略说
成本中心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
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源泉,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要搞合理化、
现代化,也不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一系列物流
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
点,物流是 “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利润中心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
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不仅如此,物流也是国民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物流的
这一作用,被表述为 “第三利润源”。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欧美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它认为,物流活动最
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企业降低了消耗,节约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
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而,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
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这一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
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当前,战略说非常盛行,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己逐渐认识
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应作为企业的一项发展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
这一说法把物流定位很高,企业战略就是生存和发展,而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
生存和发展。
(二)敏捷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1996 4月,由美国先进制造研究(ARM)公司和 Pittiglio Rabin
Todd&McgracePRTM)国际咨询公司联合成立了供应链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目前已有 300 多家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企业加入了该委员会,委员会为其
成员提供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术机构和
企业界也积极开展有关供应链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为企业提供相关供应链技
术的服务。关于敏捷供应链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1)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供应链管理协会(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um)提出了全球供应链敏捷性的模型。他们把全球供应链的敏捷性
定义为供应链快速响应全球竞争环境以提供良好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认为全球
敏捷供应链环境下的汽车整车物流动态联盟研究
4
供应链的敏捷性由产品开发柔性、采购柔性、制造柔性和后勤柔性四个因素决定,
并针对这四个柔性因素对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企业集成实验室(Enterprise Integration Laboratory)从企
业信息集成角度提出了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模型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认为供应
链管理系统必须在供应链各个功能之间进行协调,并且通过在战略和运作层次上
的信息共享和在供应链系统中的准确的决策协调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
3)英国的敏捷供应链研究俱乐部(Agile Supply Chain Research Club)专门从
事供应链敏捷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敏捷性的审核、敏捷供应链的创建与管理、
连续补充供应链中电子销售点(E-POS)数据的作用、敏捷供应链中的关键行为因素
调查与客户响应供应链的能力开发等。
4)美国里海大学即敏捷制造概念的提出者,他们的敏捷网试验计划(Agile
Web Pilot Program)在其第六个阶段性报告中指出:采用供应链管理技术支持虚拟
企业,并提出了可重构的供应链所具有的功能,通过供应链的快速重构来提高供
应链的敏捷性。
5敏捷性协会(Agility Forum)从事有关敏捷性方面的研究,提倡敏捷企业的
参考模型,并对敏捷企业的构建、敏捷性的评价和工具作了若干探讨。
6Mason-Jones RachelTowill Denis R.阐述了时间压缩与敏捷供应链的关
系。为了在多变的市场中抓住可以获利的机会,必须在整个供应链中大量消减工
作过程的提前期。但这还不够,还必须采取几个步骤来减少信息提前期,并由此
提出了“信息丰富”的供应链的概念。
7
Damien J Power
Amrik S SohalShams-Ur Rahman分析了对澳大利亚962
个制造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得出成功的敏捷组织在管理供应链时的一些关键要
素,同时也提出区分“敏捷”和“非敏捷”组织的一些因素,指出敏捷组织的特
点是客户导向,应用“软”、“硬”方法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并且敏捷
组织把供应商的介入看作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不太敏捷的组织
只关注内部的业务流程,并且把技术提升看得比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更重要。
2、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来说 ,国内对供应链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由上海交
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利玛信息技术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开发的国家高
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可重构技术、支持动态联盟的敏捷
供应链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取得成功,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资助了一些与供
应链有关的项目。如东南大学的沈厚才教授负责的“供应链协调决策理论与方法(
:98000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鲁教授负责的“基于CSCW的供应链管理
第一章 绪论
5
及支持系统的研究(编号:79870009)
此外,还有国内的一些专家与学者:浙江大学的任午令、何志均等认为敏捷供
应链管理需要过程控制技术的支持,并结合工作流技术提出了一个支持敏捷供应
链的管理过程控制系统模型。华中理工大学的马士华等讨论了供应链模式的出现
及其对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影响,从更广阔的空间研究了集成问题,提出了基于
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集成的X模型,并论述了其主要思想及基本特征。同济大学
的张浩等探讨了敏捷供应管理技术及其组织形式和使能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
AS,CS CW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清华大学的柴跃廷、韩坚、李芳芸在
分析现有供应链技术与系统的局限性及动态联盟对供应链系统需求的基础上,提
出了一个基于协调中心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模型,并借鉴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
方法对系统的管理模式及运作方式进行了说明。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申等认为,敏
捷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五个方面:统一的动态联盟企业建模和管理技术、分
布计算技术、软件系统的可重构技术、对Legacy系统的封装技术以及
Internet/Extranet环境下动态联盟企业信息的安全技术。张申生等还基于工作流与
XML技术对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进行了研究,利用工作流作为企业内部
商业过程建模、商业过程处理与监控的工具,以XML作为企业之间互操作信息的
编码语言,将Internet, Web, Agent等作为企业信息交互的基础设施,提出一个敏捷
供应链原型系统集成框架,从而满足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综上,关于敏捷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敏捷供应链的定义、节点企业
的模型组建与重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客户满意度的提高等,这些对本文的深
入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动态联盟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动态联盟的研究已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国外的研
究现状如下:
1Smith.G.K 通过建立在相同产业环境下的动态联盟的模型,在企业自身
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分析了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指出了动态联盟作为合理组
织方式的条件。
2Doliv.N 提出了一种基于敏捷企业间组成的动态联盟公司的运行模式,
并给出了一种异地生产计划调度与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式,详细讨论了分布式生产
调度的协同控制方法。
3Tony.G.G 根据超循环理论和生物进化思想,认为生产模式发展和调整的
本质是一种与生物相类似的进化行为,从而为研究动态联盟的组织形态和结构特
敏捷供应链环境下的汽车整车物流动态联盟研究
6
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动态联盟的细胞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体
现动态联盟的扁平化组织特征和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快速地自我调整、重组的
动态特性。分析了动态联盟依据该模型所进行的进化重组机理。为了给动态联盟
的组建和重组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给出了联盟中各成员所起作用重要程度的评
价指标及其关系模型。
4L.M.Camarinha-Matos等人把组成虚拟企业的企业视为网络中的一个节
点,提出了虚拟企业的一种网络节点体系结构模型。这种虚拟企业模型由内部模
型和合作模型两部分组成:内部模型指虚拟企业网络节点中一个独立的企业自治
单元,包括企业信息结构模型和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外部模型包括对企业与整个
网络节点相互联系的所有功能性描述。这一模型较好地描述了构成虚拟企业的各
联盟企业之间的关联描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研究课题,只是整个模型都围绕对
信息的集成来进行描述。
51992年威廉·戴维陶、迈克尔·马隆在《动态联盟:21世纪企业的构建
和新生》1一书中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出发,对动态联盟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他们
认为动态联盟从外部看将表现为“几乎是无边界的,在企业、供应商和顾客之间
具有可渗透的、可连续变化的界面或接口”。从内部看“将是非定型的,传统的
办公室、部门将根据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61993年约翰·拜恩在《动态联盟》2一文中首次指出:为追求最大的适应
性,动态联盟是多个企业快速形成的、暂时的公司联盟,以把握快速变化的机遇。
在动态联盟中,每个伙伴都贡献出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并共享成本、技能和进入
全球化市场。
(7)1994年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和肯尼思·普瑞斯在《灵捷
竞争者与虚拟组织》3一书中指出,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许多企
业有可能将地理位置上和组织上分散的能力结合在一个动态联盟中,并在该过程
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该书总结分析了6个促使公司运用动态联盟模型的战略
上的原因即:共享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共担风险和成本;将互补性核心能力联
系起来;通过共享缩短概念-现金的时间;增加便利性和外在规模;获得市场渠道,
共享市场或顾客忠诚度;从出售产品过渡到出售方案。史蒂文·戈德曼等人的专
著进一步扩展了动态联盟概念的范畴,标志着动态联盟概念的全面形成。
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学者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对动态联盟进
1William H. Davidow Michael S. Malone. The Virtual Corporation: 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Corpor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Harper Business, 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1992.
2约翰·拜恩.虚拟企业.商业周刊,1993(8):36-41.
3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内格尔,肯尼斯·普瑞斯.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207-210.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文献综述(一)物流的研究现状1962年,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Drucker)在《财富》杂志上,以“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为题,讨论了物流这一领域,首次明确提出物流是节约成本的最后领域。物流的战略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物流的研究现状如下:(1)黑大陆和物流冰山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F.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的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大陆”说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

展开>> 收起<<
敏捷供应链环境下的汽车整车物流动态联盟研究.pdf

共96页,预览10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赵德峰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96 页 大小:1.17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9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