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投资体制研究

VIP免费
3.0 赵德峰 2024-11-19 4 4 1.23MB 48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 1 -
第一章 绪论
§1.1 经济体制与投资体制
§1.1.1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
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1。经济体制具有系统综合性的特征。但
就其结构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2. 经济决策结构
3. 经济运行的组织与调节结构或者叫经济的宏微观管理结构
4. 经济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
§1.1.2 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是指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
方法2。其主要内容包括投资活动中的投资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行为规范,投资
决策制度的选择,投资的责权划分,投资资金的筹措,投资实施与投资调控的以
及投资管理制度等。简言之,投资体制就是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调控等方
面的管理制度的总称。其中,投资主体的层次结构是投资体制的决定因素。按照
投资的主体结构来划分,投资体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
和政府主导型投资体制。
§1.1.2.1 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先形成是在英国。其后,法国、美国及其他的欧美
国家都效仿了这种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以市
场为依托,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经济。反映在投资体制
上就产生了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的主
要特征是:企业和个人是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企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份额较大,
政府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一体制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企业
1李春城,孙平,蔡亦如:《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03
2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我国电力投资体制研究
- 2 -
作为投资经济运行的主体作用,并以此来保证投资活动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充
分发挥投资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起飞阶段的龙头作用,高效率
地拉动经济增长。
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虽然强调企业投资在多元投资主体中的核心作用,但是,
它并不排斥政府投资。相反,在某些投资领域,政府投资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政府投资具有实质性的主导作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政府投资的存在源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或者说 市场失灵是政府投资客观存
在的前提。不过,在西方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中,政府投资的空间是有限的,在
通常情况下,它对投资市场只是一种辅助与补充作用。实际上,西方政府投资主
要在于公共物品的配置。由于公共物品存在着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既无竞争性
又无排他性,提供者往往无利可图,因而也就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配置,
而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的投入来加以配置。否则,一些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需
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由于所需投资大,投入资金
沉淀期长甚至难以收回而不能吸引私人投资和经营,最终导致公共物品部门资源
集中不足甚至短缺。
§1.1.2.2 政府主导型投资体制
政府主导型投资与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相比较,最为显著的不同是政府投资
占社会总投资的份额较大,个人所占比例较小。政府对市场经济实施较为直接的
行政干预、计划经济和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政府的主导地位在中国投资体制的
变迁过程中是十分明显的,因而无论是投资体制的形成,改进和创新、完善,都
具有很强的行政性特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投资体制改革主
要集中于投资管理权限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如何划分
而向前推进的,制度建设具有很大的反复性,投资体制改革的主线是项目审批及
其相关决策权的上收与下放,其行政性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投资体制
改革仍然以不断扩大地方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投资审批权限为主要特征,其他的一
些相关改革,比如实行基本建设基金制、扩大投资融资渠道、推行建设项目投资
包干责任制等等,也大都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通过试点并取得经验后逐步组织推
广的。虽然这些改革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分权的内容,但是,
由于政府部门的绝对主导地位,其改革仍然具有典型的行政性分权与放权的特征。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企业和各
类投资中介机构等非政府力量在投资体制创新中的作用虽然日益增长,但如果考
虑到权力意识和行政干预在中国体制中的根基之深,加之政府在体制创新中所具
第一章 绪论
- 3 -
有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优势,政府仍将在今后的投资体制改革中发挥不可忽视
的作用。
§1.1.3 经济体制与投资体制的关系1
投资体制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一方面,一定的经济体制决定着一定的投资
体制,这是因为投资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不是随意的,它要受制于经济体制,由经
济体制所决定。
另一方面,从投资体制来讲,虽然它决定于经济体制,但是,在经济体制中
它又处于中心地位。它是一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流通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
制、企业管理体制的集中体现,因而对经济体制具有重大影响。投资作为保持简
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它担负着所有制的组
织和执行的任务,并以其积极的影响决定着一国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
构和产品结构等。另外,投资体制还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
益分配,涉及国民经济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划分,并且对实现宏观经
济的有效调控,搞活企业,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投资宏观调控体制
§1.2.1 投资宏观调控体2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是一种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的间接模式。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发布经济信息,
实施对投资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经济杠杆与政府直接投资。
经济计划将是粗线条和指导性的,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提供技术指导与信息引导。
经济杠杆包括利率、汇率、贴现率、税收等。政府运用这些经济杠杆,引导市场
主体(主要是企业)的投融资行为。
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及行政性法规,制定公平竞争的规则,规范市场主
体的投融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行政手段是由行政部门系统组织发布的指令。计划、通知、规定以及方针政
策等形式,自上而下地对资本市场运行监督、管制或干预;或者是下达指令性计
划指标、或者是政策规定,即主管机关依据特定的经济形势而对投资行业、投资
1李春城,孙平,蔡亦如:《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03
文章代、舒乡在:《中国投资问题报告》,沈阳出版社,沈阳,2000
2李春城,孙平,蔡亦如:《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03
我国电力投资体制研究
- 4 -
主体进行的限制或者控制。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
的效果。但是行政手段又具有主观性,且与市场机制的运行会产生矛盾,甚至会
破坏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可以用图 1来表示。
1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1.2.2 投资宏观调控体制模式的特征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投资宏观调控体制的共同特征是:均以自由企业制
度、市场体系及市场机制为基础,但是各国之间是有差异的。美国与日本的投资
宏观调控体制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种模式。
美国是最早的和全面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虽然一向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干
预和调节,但却坚决反对直接干预经济。美国对投资活动的干预不如日本深入和
广泛,投资决策权从根本上是分散的。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活动
而采取不同的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总量,进而影响资本
投资的总规模。美国宏观经济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倾向不用任何计划约束资本
的手脚,更不倾向于国有化,也很少向企业界发布经济预测等引导投资。
日本则实行政府引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经济比较强烈。虽然日本
也强调直接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并以间接调控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干预
的程度则要高于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日本政府不仅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对
企业
投资
融资
行为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信息
经 济 杠
政府
经济计划
直 接 投
第一章 绪论
- 5 -
投资的调节作用,而且特别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此修正市场调节的失误,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战后,日本推行的是 官民混合的经济体制,即民间企业
和以通产省为代表的政府紧密合作的体制。日本宏观经济管理特别重视私人企业
的创造性和活动力,鼓励企业竞争,同时,政府调节又超越短期的经济波动,
导产业为导向,采取长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同美国相比,日本政府在经济中
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并建立了财政投融资制度,
从而影响投资的部门结构。同时,日本政党在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1.2.3 投资的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
虽然,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发布经济信息,
实施对投资的宏观调控。这些调控措施往往是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但是就整个
行业或者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未必就是好事,从长远来看,它起到的作用往往是
引起经济的短期波动。市场调节由供需来确定行业或经济的发展,其基本法则是
优胜劣汰。市场调节时间相对较长,但它能促进和引导行业或经济的发展。当然,
对于不同的行业,政府宏观调控的程度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就电力行业而言,
主要需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来保证其健康发展。而另外一些行业,则需要主要依
靠市场手段来调控。
§1.3 有关电力投资体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在投资体制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中国目前投资体制的弊
端,并探讨如何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李春城等2认为,原有的
投资体制阻碍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王耀中3较全面地比较了中
西投资体制的理论、政策、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和模式,揭示出中西投资体制的
差异,并探索该差异形成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文章代、舒乡4在《中国投资问题报
告》指出了中国目前的投资体制弊端,并提出改革思路。
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电力工业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
之一。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带动了许多相关经济问题的研究。众多经济
学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源、电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研究包
1邱华炳:《美日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投资研究》19974
2李春城,孙平,蔡亦如:《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03
3王耀中:《中国投资体制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
4文章代、舒乡《中国投资问题报告》,沈阳出版社,沈阳,2000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经济体制与投资体制§1.1.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1。经济体制具有系统综合性的特征。但就其结构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2.经济决策结构3.经济运行的组织与调节结构或者叫经济的宏微观管理结构4.经济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1.1.2投资体制投资体制是指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2。其主要内容包括投资活动中的投资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行为规范,投资决策制度的选择,投资的责权划分,投资资金的筹措,投资实施与投资调...

展开>> 收起<<
我国电力投资体制研究.pdf

共48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赵德峰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48 页 大小:1.23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