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assets/7a34688/images/icon/s-pdf.png)
VIP免费
第一章 结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是否具有
竞争力,国力是否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国民素质和创造力水平。人才是
兴国强国之根本,尤其是 21 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知识创新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一种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
竞争,而决定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决定全民族素质和创造力水平高低的
关键就是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
府都在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把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
为推进本国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对于个人来说,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高”的求学、苦学思想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在很多人的观念
中根深蒂固。小学、中学、大学、走上职业道路,仍然是多数人设计好的人生之
路,在这条路上,大学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站,毕竟,它和一个人的职业选择、
财富收入、社会地位、未来发展等更具有重要的相关性。也因此,高等教育较之
其他教育更为人所关注。可以说,它不但是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
高等教育在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却仍然属于
稀缺资源。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己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我
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能力有限,高等教育经费短
缺造成总供给能力不足,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匮乏。高
等教育资源处于短缺状态,供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供需之
间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成为“卖方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机制上
存在一点漏洞,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自然遭到破坏。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
出台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
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大。作为影响人们职业、收入、未
来发展等的重要因素之一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而随着权利
意识的觉醒,迈入高等学校门槛、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招生制度是否公平更是成
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上来看,公平的理念源远流长,作为这种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
现,教育公平也成为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
出“有教无类”的朴素的公平教育观点,教而无类,强调的是教育要满足社会成
员的个体需要,在教育面前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平等接受知识的权利与机会,要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2
为人们提供同等机会和同等优质的教育。在西方,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
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
这种思想使得当时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教育闪耀着民主、平等教育的光芒。走入近
代社会,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平等,18 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在一些
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赋予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在现
代社会,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更是成为各个国家构建教育制度、制定教育政策的
基本出发点。可以说,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原则之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用学者阿普尔的话来说,关注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就在于:第一,整个教育系统就是一种主要的公共财富,故必要问“谁从中受益
最多”;第二,作为公共财富的教育系统在将来可能更为重要,教育系统不仅分配
了现有的社会财富,而且,它还在塑造着一个即将到来的社会,而我们未来社会
的样式恰恰部分地依赖于我们目前是如何塑造教育系统的;第三,教学就是一个
道德性职业。
此外,本人在高校招生岗位上工作也有几年,对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一些问
题有着比较感性的认识。借撰写论文的机会,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并从工作实
践出发,将之前积累的零星、感性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同时,能与老师、同学、同行共同研究探讨,为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
性尽一份微薄之力,这于我而言,可谓是一件幸事。
§1.2 研究意义
首先,从理论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对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进行专门
研究的论著比较少。较多的研究或者着眼于高等教育公平这个大的范围,或者就
招生制度的一部分如考试制度、录取制度进行探讨,对招生制度公平性作为一个
相对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的文章或书籍非常有限,本文对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的
内涵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探讨了制度构建中的公平性设计以及实际的现实体现,
并对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丰富我国的教
育管理理论。
其次,从实践意义上讲,本人从工作实践出发,文章注重现实、反映现实,
并将自己积累的零星、感性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使认识系统化、条理化,
这不但有助于我本人在工作上的积累和理论高度的提升,同时,也能为促进我国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二章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解
3
§1.3 研究框架
全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通过分析,表明高等
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
应该放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对它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对高考、高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的含义进行界定,对高等
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相关概念的界定使论文概念清晰,避免了理解
上的歧义,构成论文进一步深入探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问题的基石和出发
点。
第三部分阐述了高等学校招生公平性的制度构建。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出发,
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建国后的初建阶段、文化
大革命时期的中断阶段以及之后的恢复阶段。之后,从横向的角度出发,介绍了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四个部分,即计划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和管理监督制
度,高等学校招生公平性的制度设计在这四个部分都一一得以体现,因此,对于
每一部分的论述都着重于内容介绍和公平性设计两个方面,使公平性的制度构建
一目了然。
第四部分阐述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的现实体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
是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促进,论文通过大量数据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则
表现为制度公平性的现实缺失,如招生指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群体差别,考
试作为选拔的唯一尺度不尽合理等等。论文对制度公平性缺失的表现逐一进行分
析并从高等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人们公平理念发生转变、法律机制不完善等
方面对缺失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促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的种种对策。首先从宏观
角度出发,对于促进公平性要把握的宏观、基本原则做了论证。之后,对应计划
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的不足,从微观的角度具体阐述了四
点对策建议,以使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促进落到实处。
第二章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的概念界定和理解
§2.1 高考、高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含义
在我国,由于全社会对于高考的关注,许多人将“高考”与“高招”混为一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4
谈。事实上,高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简称,而高招是全国普通
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的简称。之所以形成这种观点,一是因为,实践中,高等
学校的入学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密切相关,通常来说,它们同属于一个流程中的
不同环节,对其进行细化、区分的人比较少;二是因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建立初期,全国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招生,即 1953 年 7 月,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
伦所指出的,“所谓的统一,是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报考,统
一的录取调配。”这种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模式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使“高考”
与“高招”这两个词在多数场合被用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即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
试及招生录取的整个过程。
就本文而言,高考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有必要加以区分。
高考是考试的一种,它不包括招生录取的过程。所谓考试,通常认为是学校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学者将考试定义为,“考试是对人的知
识、智力、技能的一种测量”①,“考试是一种严格而又庄严的科学鉴别方法,是
让考试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选定的题目,对解答的结果评
等判分,为主考者提供考试对象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状况的信息”②,还有学者认
为,“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源,对
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③。
观察以上定义,第三种理解既指明了考试的测量本质,又拓宽了通常意义上主、
客体的范围,使考试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组织和考察“学生”,并且强调了考试
日益“社会化”的时代发展特点,更为全面、准确,更为可取。据此,笔者认为,
高考可以定义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了录取新生而对考生素质水平进行测度、
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
不同于高考,“高招”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录取工作的简称,可以等
同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是高等学校根据相应标准对特定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招收、
录取的过程。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从狭义上说,
它是指围绕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从广义上理解,通常来说,
它包括计划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四个部分,其中,考试制
度又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命题等,前面分析的高考就属于考试形式中
的一种,而高招则包括在录取制度中。本文对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采用的是广义
的理解。
综上所述,高考、高等学校招生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分别有着不同的内涵和
①于信凤.考试学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 21 页
②徐玖平.考试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第 1 页
③廖平胜.考试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 60 页
第四章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的现实体现及其原因分析
5
外延,其中,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内涵最为丰富、外延最为广泛,对于该制度的
公平性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
§2.2 对公平的理解
对公平的不断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表明,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与社会发展秩序,都必须也一定具有与之联系的公平
机制。公平是制度合法性的依据,是社会效率增长的源泉。英国史学泰斗汤因比
也说,“人不仅仅是靠面包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的多高,也无法治愈
他在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也因此,公平成为一个古老的概念,也是一个内
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使用广泛,但对它的理解却见仁见智,正如博登海墨所言:
“正义(公平)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
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解开隐藏其表面之后的秘密时,
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④
在我国,公平、正义、公正往往等同使用。如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公
平被解释为“公正而不偏袒”,公正为“公平正直”,正义是指“正当,公正”。在
这里,三者之间相互解释,很难区分它们内涵上的差别。在英语中,公平常对应
着 fairness、impartiality、equity,正义常用 justice 表达,在教育理论中,
教育公平通常采用 equity 一词。学者多认为,正义与公平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小的
差别。一般认为正义具有最高的价值,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价值一样。”⑤作为公平的正义,“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各种
正义概念和公平是同一的,正像‘作为隐喻的诗’并不意味着诗的概念与隐喻是
同一的一样。”可以说,公平与正义是种属概念关系。不过,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
向是一致的,正义是公平存在的依据,公平是正义的一种实现,公平必然要体现
正义,正义当然蕴含着公平。因此,学者们往往把正义与公平等同使用,在公平
的意义上使用正义的概念,或是在正义的意义上使用公平的概念。学者王海明在
其著作《公正、平等、人道》中就认定:“公正、正义、公平、公道是同一概念,
是行为对象应受的行为,是给予人应得而不给人不应得的行为:不公正、非正义、
不公平、不公道乃是同一概念,是行为对象不应受的行为,是给人不应得而不给
人应得的行为。”⑥
有关公平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公平是被规矩认可的行动。柏拉图认为,
④[美]E·博登海墨.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 238 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 1 页
⑥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第 3-4 页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性研究
6
公平就是恰如其分,一个人多得一些,另一个人少得一些,各依其功绩的大小、
品性的高低。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平等,但并非是
对所有人而言,而是对彼此平等的人而言;不平等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公
正的,不过也不是对所有人而是对彼此不平等的人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
公平就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但何谓平等或不
平等?这种理解似乎仍然没有触及公平的内涵。对公平内涵的理解影响最大的是
平等的自由主义代表罗尔斯(John Rawls,1921-)。他认为,公平的核心思想是
“所有的社会基本善(Primary goods)—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
—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
的利益”。罗尔斯认为利益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某些社会利益要比另一些社会利益
更重要,不能为了促进后者而牺牲前者。而且公平并不是要消除一切不平等,而
是要消除使人受损的不平等,如果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那就是公平的。为了
处理这些重要性不同的利益,罗尔斯提出了一个具有优先秩序的公平原则:第一
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
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
它们:①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
且,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同时有两个优
先规则制约着这两个原则。第一个优先规则(自由的优先性)是,两个正义原则
应以词典式次序排列,因此,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这有两种情况:
①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加强由所有人分享的完整自由体系;②一种不够平等
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第二个优先规则(正义和福
利的优先)是,第二个正义原则以一种词典式次序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追求
利益总额的原则;公平的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这有两种情况:①一种机会的不
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②一种过高的储存率必须最终减轻承受这
一重负的人们的负担。
对于公平的理解,我国学者多认为公平就是平等,即公民在许多基本权利上
的公平就是平等。还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公平是指机会的均等,是要保证每个
公民参与竞争的起点平等。可以说,这样的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又不尽全面。
笔者认为,公平就是公民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以及非基本权利方面的机会均等。
§2.3 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公平的内涵及其理解
§2.3.1 教育公平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一章结论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教育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国力是否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国民素质和创造力水平。人才是兴国强国之根本,尤其是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知识创新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一种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决定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决定全民族素质和创造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就是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把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推进本国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对于个人来说,在我国,“万般皆下...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0-15 6
-
VIP免费2024-10-15 8
-
VIP免费2024-10-15 6
-
VIP免费2024-10-15 6
-
VIP免费2024-10-15 6
-
VIP免费2024-10-15 6
-
VIP免费2024-10-15 7
-
VIP免费2024-10-15 6
-
VIP免费2024-10-15 10
-
VIP免费2024-10-15 11
作者:赵德峰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4 页
大小:610.74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