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1.33MB 62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摘 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但作为所有产业的母
产业,农业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然而进入 90 年代以来发展缓慢,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很不相称,
而影响到经济的产业和区域平衡发展。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
收入是他们最基本的经济来源,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关乎提高全民的生
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应用
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促进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农业政策性银行既有银行的特性又体现了政府的农业政策,是专门从事农业
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从理论上农业政策性银行作为特殊金融机构存在,有
农业内外部原因。农业是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具有强的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
区域,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制度和市场不发达,普遍存在“金融抑制”,使得农业
不能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具体运作上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要求保本微利,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农业。
随着农业发展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环境,农业对政策性金融需求不断增加。本
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第一、加入 WTO 后,我国农业政策
到农业协定约束,农业政策性银行可在“绿箱”和“黄箱”政策上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加剧,农业投入缺口巨大,需要政策性
银行弥补;第三、农业结构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农业和其下游产业,资金需
求扩大,迫切需要政策性银行支持。
我国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中强制型制
度变迁基础上形成,没有经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农村
金融体系的缺陷,体现为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出现非平衡现象。农业发展银行
自身存在功能定位狭窄、资产负债不相称、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和缺乏法律支持四
个突出问题,危及农发行生存,亟待改革。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农业政策性金融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本文介绍了美
国、日本、印度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总结出对中国的可借鉴之处,并结合我
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系统措施,包括:确
立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展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扩大政策性银
行的资金渠道、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关键词:农业 政策性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ratio of agriculture has reduced
gradually in terms of GDP, but i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y
system. Since 1978, China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agriculture, while compared
with other industries, agriculture has developed slower, which caused economy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rea and rural area. In China more than 50% people live in
rural area, and a great portion of them make a living on earning from agriculture. People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how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it is a question determining whether we can accomplish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harmony society. In this thesis we explore some aspect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way of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is a special kind of finance organization which mainly
supports agriculture growth. On one side it has similar business scope as commercial
bank, on the other side policy bank has to implement government’s agriculture policies.
thus maximizing profit can not be its first principle, it must compensate the market
failure and attract more fund flow into agriculture. Because Agriculture is a industry
with low benefit but high risk.
Nowadays China’s agriculture has to face more challenges than ever. The challenges
urgent to tackle include: WTO rules,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and
enlarging income gap between people living in city and those living in county. After
analysis,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n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demanding for fund in
agriculture is increasing rapidly,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should take more
responsibilities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China’s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nk ,was founded as a
result of state owned bank reformation and was not been designed systematically, The
rural finance system is far from excellence, Deposit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flows
out of rural area and this tendency is still going on, which aggravates the so-called
“sannong” problems. As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nk, four blemishes have
limited its function. The blemishes include: limited business scope, unmatch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et and debt, a huge amount of non-performing asset and lack of
special law to regulate its operation. In order to fully play its role in rural finance syste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nk needs to make fundamental changes.
After compared the agriculture policy finance system among Japan, U.S.A and India,
the author summary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bring out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situation. The thesis innovation lies in: giving a detail
definition of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widening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new advice on how to refor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nk.
Key Words: Agriculture, Policy Bank,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nk,
Rural Financial System .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
§1.2 研究的结构框架及方法 ........................................... 2
§1.3 研究的范围及研究成果 ........................................... 4
第二章 农业政策性银行理论概述 ........................................ 5
§2.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 5
§2.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 ........................................... 7
§2.3 农业政策性银行理论基础 ......................................... 9
第三章 我国农业政策金融需求分析 ..................................... 13
§3.1 WTO 规则下的国内农业保护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13
§3.1.1WTO 国内支持政策 ............................................ 13
§3.1.2 我国的国内支持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 .................... 14
§3.2 我国农民增收形势严峻,需要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 .................. 18
§3.2.1 农民增收的意义 .............................................. 18
§3.2.2 1978 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 18
§3.2.3 我国农业投入不足是农民增收缓慢的直接原因 .................... 20
§3.3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22
§3.3.1 进入 90 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 22
§3.3.2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起金融需求增加 ........................ 25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变迁和现状实证分析 ..................... 26
§4.1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历史回顾 ................................ 26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26
§4.1.2 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27
§4.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28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制度变迁路径评价 .............................. 29
§4.3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分析 ...................................... 31
§4.3.1 涉农贷款占总贷款比率偏低 .................................... 31
§4.3.2 通过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流出农村 ................................ 32
§4.3.3 涉农贷款结构不合理,以短期贷款为主 .......................... 33
§4.3.4 农村金融高度垄断,服务主体单一 .............................. 34
§4.4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情况的实证分析 .......................... 35
§4.4.1 功能定位窄,支农功能弱化 .................................... 35
§4.4.2 资产负债不匹配,融资成本高 .................................. 37
§4.4.3 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潜在金融风险大 ........................ 38
§4.4.4 缺乏法律支持,自主经营受影响 ................................ 39
第五章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与借鉴 ................................. 41
§5.1 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41
§5.1.1 合作性质的农业金融体系 ...................................... 41
§5.1.2 政府农业信贷机构 ............................................ 42
§5.2 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43
§5.3 印度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44
§5.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借鉴 ................................ 45
第六章 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构想和措施 ........................... 48
§6.1 确立以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 48
§6.1.1 政府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 .................................. 48
§6.1.2 改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 ........................................ 49
§6.2 拓展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 .................................... 50
§6.3 扩大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渠道 ...................................... 51
§6.4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52
§6.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 53
结束语 .............................................................. 55
参考文献 ............................................................ 5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9
............................................................... 60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农业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发展关
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农业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
重视农业问题,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千方百计促进农业进步,从世界范围
可以发现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越大,相关的支持体系越完
善。随着发展经济学发展,农业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的研究取
得了很多优秀成果,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麦金农,爱德华.肖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金融角度研究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现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关系,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有效的动员社会储蓄,
并迅速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陷入了金融发展水平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而落后的经济又使得金融发展受到制约的恶性循环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摆脱了制度上的约束,获
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加
入 WTO 和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资源配置主体作用的确立,农业由于历史的原
因和自身的特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业基础薄弱,竞争力
弱,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了其中最根本的
原因之一我国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十分不健全,对农业金融支持乏力。一方面农村经济关
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的农业置身于国际
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大环境中,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在数量上和结构上
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商业银行全面收缩农村金融业务,邮政储
蓄只存不贷,从农村中“抽走”大量资金,而农村信用社力量薄弱,无法承担起
支持“三农”的重任;结果农村资金供求出现很大的不平衡,且资金的缺口还
不断地扩大,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重新构建农业的金融体系成为了
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银行都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农业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农业生
产极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量要求大,技术进步慢,经营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2
风险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市场风险也较大,且土地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收
益边际递减,是典型的弱质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与商业金融机构的追
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冲突,决定了光靠商业银行提供农业发展信贷注定失败。从
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看农业,农业发展通过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易能够促进整
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还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
用,所以农业发展具有很强正外部性,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而市场机制在公共
产品生产和消费分配方面普遍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策性银行在资金融通进行
纠正补充。
1994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标志着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执行农产品价格保护,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
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政策性农业银行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由于我们经验上的不足和成熟的政策性银行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经营管理、
资金运作、功能定位等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服
务体系中应有作用的发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村问题,先后发布了七次针
对农业的一号文件,其中多次专门提及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方针,要求加快改革和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
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方面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的积极作用包括三方面:第一、有利于我
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从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
融两种业务,由于它们之间目标指向的差异,对应的运作管理方法差别较大,很
难避免国有银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发生,阻碍了国有银行向现代企业制度
为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转变,实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分离成为了我国金融
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第二、有利于我国农业信贷的健康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
业务范围限定在第一产业农业,将有利于规范我国的农业信贷,配合贯彻国家的
农业发展战略,确实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农业的资金流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三、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已经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
的目标,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发挥,可以引导多方资金进入农业,从而缩小城乡
差距,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保障。
§1.2 研究的结构框架及方法
农业政策性银行涉及到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功能定位
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互为依存,构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因此本研究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系统的方法多个角度研究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银行问题,
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但作为所有产业的母产业,农业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缓慢,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很不相称,进而影响到经济的产业和区域平衡发展。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收入是他们最基本的经济来源,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关乎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应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促进农业发展若干问题。农业政策性银行既有银行的特性又体现了政府的农业政策,是专门从事农业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从理论上农业政策性...

展开>> 收起<<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pdf

共62页,预览7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2 页 大小:1.33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2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