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惜贷”及其解决机制的博弈论分析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703.28KB 65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长时期的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实际利率来支持
国有企业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较明显的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日益严重[1]“惜贷”是我国商
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经营问题。它是指银行为规避风险,刻意追求资产的安全,不
顾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而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收益低而安全度高的资产(
央银行存款、同业借款、政府债券购买、优质大型国有企业信贷等)上,而另一方
面紧缩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的经营行为[2]重视中小客户是银行竞争环境下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银行解决“惜贷”问题提供了契机,而缓
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解决“惜贷”问题的根本途径。
§1.1 课题来源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过分追求贷款规模化和专业化,银行“惜贷”使得中小企
业贷款难成为了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特别是 1997
年以来我国金融学界、企业财务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3]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和《中共中央关于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的发布,及联合国把 2005 年定义为小额贷款年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
小企业发展和银行“惜贷”问题的关注。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也表示,
2005 年起,银监会将把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并将作为工作
重点之一。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2003.1-2005.12,编号 70371070)的资助。
§1.1.1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状分析
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在我国更加严峻[45]
一、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分析
通常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有三种:自有资金,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
债券筹措资金,还有就是通过金融中介—银行借入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总是有限
的。而直接融资又有比较高的门槛,只有信用好、效益好的大型企业才能利用其
信誉度和可靠的收益来源在证券市场上拆入资金;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可供中小企
业融资的正规资本市场。沪深股市以支持国企发展为主线,融资机会比较偏向国
有企业,上市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很难满足:如,注册资本不少于 5000 万,
近三年连续盈利、持有股票面值1000 元以上的股东数不少1000 人等,广
银行“惜贷”及其解决机制的博弈论分析
2
中小企业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同时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采用“规模控制、集
中管理、分级审批”的方法,中小企业也很难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筹措资金。但中
小企业也很难获得银行金融支持,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一般会进行信贷配给。
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
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
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获得
信贷支持少。
二、银行“惜贷”状况分析
我国建国后一直实行利率管制来支持经济的发展。在人为压低利率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向国有的大中型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在贷款上面临“规
模歧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不健全,中小企业的
经营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而且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
定性)、中小企业贷款“量小、频率高”从而增大单位成本(银行做每一笔业务的
支出具有刚性,因此存在规模经济,中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 5,但
均贷款额只有大型企业的 5%这样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平均成本支出是大型
企业5倍;同时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而使抵押程序繁琐、评估费
用高)的特点都降低了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 1000 万家,占企业总数的 99%工业总产值和
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 60%4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 75%以上。中小企业作为
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对保持我国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优化
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就业岗位,增强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获得的贷款支持不足 20%。抵押资产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
都被配给出信贷市场。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到其贷款余额
40%考虑到“所有制歧视”信贷配给现象更为严重:我国 300 万户私营企业获
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 10%左右,国有商业银行对个体及私营经济的贷款仅占其
贷款总额的 2.3%城市商业银行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额也仅占贷款总额的 4.5%
2003 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 14.4%
可见银行在贷款时普遍存在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唯规模论”和“唯成
论”现象严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即使效益再好,仍可能
找不到银行为其扩大再生产提供贷款。
第一章 绪论
3
§1.1.2 银行解决“惜贷”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与其占用金融资源的不匹配,已经成为
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解决银行“惜贷”,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也是
银行在当前信贷市场竞争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 银行解决“惜贷”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67]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迫切需要银行金融支持以取得更大发展。
1.中小企业的界定
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小企业,是为了把握不同企业的规模结构,了解不同规模
企业情况,为银行决策提供支持。
由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办法也
不相同,但一般都是选用雇员人数、营业额、资产总额中的一项或几项来划分中
小企业。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把雇员人数不超过 500 人及营业额不足 500 万美元的
企业称为小企业;日本的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在 300 人以下或资本金在 1亿日
元以下的工矿企业、从业人员在 100 人以下或资本金在 3000 万日元以下的商业批
发企业及从业人数在 50 人以下及资本金在 1000 万以下的零售和服务企业;而欧
盟则规定雇员在 500 人以下,固定净资产在 7500 万欧元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划分,通常把资产规模小于 5000 万元、年营业收入小于
5000 万元的企业称为小型企业,资产规模在 5000 万元—5亿元、年营业收入小于
5亿元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型企业。按这个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统计的情况看,
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划分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职工人数规模
相对偏高,而资产,资本和营业额相对偏低,这恰恰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
动密集型的基本国情。
本文采用的划分标准是将资产规模和年营业收入小于 5亿元的企业划为中小
型企业。在我国,这些企业普遍都有融资难的问题。
2.中小企业的贡献
我国中小企业现在工商注册的已超过1000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
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7%40%
60%左右,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
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是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我国目前在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为 1.39 亿,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就
1.05 亿,75%1982-2000 年中,我国新增就业机会中,中小企业占了 83%
银行“惜贷”及其解决机制的博弈论分析
4
2001 年,在国有企业下岗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增加了近 1500
万就业岗位。
2)中小企业是促进出口的重要力量
在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中,意大利为 36%,法国为 20%,瑞典
20%,日本高达 50-60%。我国 2002 年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占出口总量的 60%
3)中小企业是我国应战 WTO 的生力军
在我国近几年的进出口贸易中,中小企业占到 70%左右,在对外出口中,手
工制品的比重逐年增加。加入 WTO 后,我国大型企业首先会受到国际大企业的冲
击,而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产品结构灵活优势将更多的产品输到国际市场。
4)中小企业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中小企业2000 多万户,日本也有 1000
户,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
可见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解决银行的“惜贷”是经济进步的内在需求。
二、重视中小客户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重视中小企业不仅因为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巨大,还因为中小客户在如今
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也成为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为对加入 WTO 的承诺,中国将在 2006 年底全面地放开金融市场,这对我国
的长期利率管制下以制度不健全、竞争力不强的国有商业银行(恐龙)为主体的
信贷市场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相对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而言,国内的商业
银行也具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具有广大的营业网点和国家信用的“隐性”支持。
但市场化的竞争中,数量不代表效率,谁具有更强的定价能力,谁就能更加具有
竞争力,就更能争取市场份额。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风险定价能力还比较弱,
而国外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信贷风险的评估模型,如 KMV 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
EDFJ. P. 摩根的信用矩阵模型CREDIT METRICS等,此外还有先进的组
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这使得他们在争夺优质客户时更具竞争力。而去年南京爱
立信提前偿还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而转借款于国外银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据统计,国际银行业中 80%收入来自于 20%的客户,中国银行业 60%的利
润来自于 10%的优质客户。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一些股份制商
业银行都喜欢“拥趸”优质”的国有大型企业。这种“大客户”战略确实可能给
银行带来稳定的、丰厚的收益,但是重复授信、过度授信、及国有大型企业的预
第一章 绪论
5
算软约束,都造成了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同时,与国外先进的银行争夺优质客
户,在优质客户“买方市场”上,国内商业银行的谈判能力正在减弱,这也削
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再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的大型客户将投身于
直接融资方式,这样他们筹资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因此,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
场的完善,银行的优质客户也在慢慢流失,市场在减小,利润空间也在压缩。
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能直接融资,还需要银行
的“中介”作用,而且有很多中小企业还是很具有生命力的,他们也愿意支付较
高的利率。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忽视中小企业这一重要的利润来源。
可见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将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重视
中小企业客户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1.2 现有研究水平分析及理论综述
解决银行的“惜贷”问题已经非常迫切。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研
究,如姚满薇认为解决银行的“惜贷”问题,提高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
的方法是加大存贷利差,降低银行的贷款成本[8]但这虽然能保证银行的收益,
我国目前实际存款利息为负的情况下,却进一步损害了储户的利益,而一味提高
贷款利率也会增加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见第三章);张俊生,方兆本考察了
风险溢价和政府补贴的局限性,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担保机制,完善
贷款的金融中介[9]张卫国,谭爱民,陈学梅从银行内部的微观主体——信贷员角
度,从当前信贷人员普遍不重视贷后管理工作这一现象人手,通过对商业银行激
励机制的深入探讨,来解决银行的“惧怕”风险而产生的“惜贷”问题[10]
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如进行金融市场体制的分析探讨,国家的信用补助、
相关法律的制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改革等。这些都是在改善和解决中小企业贷
款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以期理清障碍,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顺畅。本文拟
从分析“惜贷”的根源来提出解决的方案。
国际上,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Stiglitz Weiss 就指出银行和企业之间就
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的信息不对称是贷款中普遍存在“信
贷配给”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不完善,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
不对称更严重。我国的一些学者(詹原瑞、黎荣舟、庞素琳、王浣尘,等)就从
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银行的“惜贷”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20 多年来,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市场理论已经成为经济研
究中最充满生机活力的领域之一,不对称信息模型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不可
银行“惜贷”及其解决机制的博弈论分析
6
或缺的分析工具。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是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
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在 20 世纪 70 年代建立的,他们也因此获得了 2001 年诺贝尔
经济科学纪念奖,他们的基础性贡献,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他们三人被
称为“信息经济学三剑客”[11]乔治·阿克洛夫建立了“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指出二手车市场上买主和卖主对车质量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柠
檬市场”:市场上二手车质量越来越低,买主越来越少,最终可能导致市场的消
失。迈克尔·斯宾塞建立了“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例如劳动力市场
上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知道自己能力,雇主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能力,雇
员选择接受教育的水平,雇主根据雇员接受教育的水平支付工资。约瑟夫·斯蒂
格里茨建立了“信息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如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设计
不同保单让投保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自选择机制,保险公司事先并不去鉴
别投保人的风险水平。信号传递模型和信号甄别模型都是用来解决由于信息不
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签订合约后,还会由于委托人无
法无成本地对代理人进行监督,而将面对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问题)
同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博弈论经济学家戴蒙德建立了声誉模型来防范道德风
险。由于短期的机会利得常会诱使理性经济人做出侵害博弈对方的行为,而使得
双方陷入不合作的“囚徒困境”,这可通过重复博弈和序贯博弈来解决。
信息不对称理论可用于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为银行的信贷
提供支持,优化银行的决策,提高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本论文所要做的
工作就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来建立非线性模型来解决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
德风险,并将讨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重复博弈和序贯博弈,建立双方合作机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本文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二章进行银行“惜贷”的根源分析,并指出相应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
信贷技术选择。
第三章通过贷前的信号传递机制和信号甄别机制的设计来解决信息劣势给银
行带来的逆向选择危险,并分析了贷后的审查机制对银行防止道德风险的作用。
第四章则运用 KUHN-TUCKER 条件对第三章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
第五章根据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企“囚徒困境”分析了能促成双方合作的重
复博弈和序贯博弈机制,并讨论了关系型贷款在银企长期合作博弈中的双赢效应。
第六章是本文研究的政策建议,分析了银行解决“惜贷”问题的途径及面对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行的改革。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长时期的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实际利率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较明显的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的日益严重[1]。“惜贷”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经营问题。它是指银行为规避风险,刻意追求资产的安全,不顾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而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收益低而安全度高的资产(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借款、政府债券购买、优质大型国有企业信贷等)上,而另一方面紧缩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的经营行为[2]。重视中小客户是银行竞争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银行解决“惜贷”问题提供了契机,而缓解银行...

展开>> 收起<<
银行“惜贷”及其解决机制的博弈论分析.pdf

共65页,预览7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5 页 大小:703.28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