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浙江村”研究(1980-2008)
![](/assets/7a34688/images/icon/s-pdf.png)
VIP免费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摘要
温州人的跨区域流动现象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温州经济的重
要内涵。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生存压力下,温
州人开始大规模持续的向外地流动寻求致富机会。一部分人从事商业,一部分人
则是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在外地创办家庭作坊式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北京“浙
江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往对温州经济的研究基本局限于温州本地企业,为
此,本文选取北京“浙江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外地的温州人企业在不同的约
束条件下和温州本地企业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联系和区别。
北京“浙江村”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数万温州人在北京南郊大红门地
区聚集创办服装加工作坊而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作为国内曾经最大的流动人口
聚集区,“浙江村”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多数是出于社会学的视角。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将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浙江村”的形
成过程划分为:萌芽、扩散、初步形成等几个阶段,并将其快速发展的原因
归纳为: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北京市商业体制改革、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服装
行业进入壁垒低以及温州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吃苦耐劳精神。
而在 2000 年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浙江村”服装产业集群也经历了
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浙江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以及对相关人士的走访,指
出,“浙江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整体南迁,温州人大量退出,大量家庭
作坊企业被淘汰、集群内企业规模普遍扩大但尚未脱离家庭作坊式企业的本质。
同时本文也对大红门地区的服装专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大红门地区服装专
业市场建立以来,其规模和影响都在不断扩大,从地区性专业市场成长为全国性
服装集散中心。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将“浙江村”和温州本地企业的发展道路进行比较发
现,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前提下,“浙江村”和温州本地企业在产生动机、产业形态、
集群扩散路径以及产业发展道路等四个方面基本一致。在后期,温州本地专业市
场衰退,温州经济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道路;而“浙江
村”的服装专业市场发展迅速,但服装产业集群却演进缓慢,停滞于初级阶段。
并指出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浙江村”是一种产生方式特殊的产业集群
以及温州和北京两地不同的地理位置。
关键词:浙江村;流动人口;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about flowage between districts of Wenzhou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ology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also the substantial of Wenzhou’s economy. The
people in Wenzhou began to go out for more opportunities on a large scale from the 80th
in last century under the serious behindhand economic condition , some of them went
into business, and some of them built corporations of family-workshop style which
based on the skills of themselves . These corporations developed better and better and
a good example is the Zhejiang Village which included many corporations of this style
in Beijing. Traditionally , the research of the Wenzhou’s economy is always focus on the
companies in local Wenzhou, therefore, in this article , we are going to choose the
example zhejiang villag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abou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between the companies in local Wenzhou and outside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
The so-called Zhejiang Village in Dahongmen diatrict where is south of Beijing is
developed as a clothing industrial cluster as a result of thousands of wenzhou people
who gather together to set up clothing family-workshop. Because it was the largest
mobile populations district once upon a time,so it drew many academicians’ attention.
In this article , we are going to analysis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clusters,first, plot
out the process of Zhejiang Village formed between early 1980s and mid 1990s as
three stages: initial, pervasion and shaped. Then ascribe the reason of fast develop of
Zhejiang village as the increasing market demand, the business system reform of
Beijing, the absence of pertinency management, the low barriers to entry rag trage, the
social relation net and the hard-working spirit of Wenzhou people .
However , with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fter 2000 year , Zhejiang Village
also get through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the visit of related person, point out that the primary change of Zhejiang Village include
following: the industry southward migration, large number of Wenzhou people drop out
of rag trage, the scale of enterprise developed but it is still a family-workshop essencely.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investigaed the clothing specialized markets in
Dahongmen district, pointed out that the size and influence of clothing Specialized
markets in Dahongmen district are growing , from the local Specialized market growth
for the nat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clothing.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Zhejiang Village and
local enterprise of Wenzhou,under the premise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Zhejiang Village and local enterprise of Wenzhou are accordance in four aspect:motive,
industrial patterns, the spread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as the economical developed, there some difference appeard of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Zhejiang Village and local enterprise of Wenzhou. and this aiticle
give the reason of this difference.
Keywords: Zhejiang Village; mobile populations; industrial cluster; specialized market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1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2
第二章 文献综述………………………………………………………………5
第一节 基于“浙江村”本身的研究……………………………………5
第二节 基于“浙江村”的比较研究……………………………………7
第三节 对“浙江村”研究现状的总结…………………………………8
第三章 “浙江村”服装产业群形成过程和原因分析………………………9
第一节 “浙江村”服装产业群形成过程………………………………9
第二节 “浙江村”服装产业群发展原因分析…………………………11
第四章 “浙江村”的发展和变化……………………………………………17
第一节 “浙江村”的发展变化…………………………………………17
第二节 大红门地区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22
第五章 “浙江村”与温州本地企业的比较…………………………………27
第一节 “浙江村”和温州本地企业早期发展比较……………………27
第二节 “浙江村”和温州本地企业后期发展比较……………………31
第六章 “浙江村”与温州本地企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34
第一节 产业集群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34
第二节 专业市场现状差异的原因分析………………………………36
第七章 总结……………………………………………………………………38
第一节 “浙江村”发展过程总结及借鉴意义…………………………38
第一节 “浙江村”的前景分析…………………………………………39
参考文献…………………………………………………………………………41
致谢………………………………………………………………………………45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这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土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
点。温州以其异常发达的民营企业和踊跃的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率先通过民营化、
市场化来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被学术界称之为“温州模
式”。与此同时,温州的另外一种现象也引起了整个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那就是
温州人全世界流动从事商业或者产业的行为。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国,都可以看
到温州人的身影。“五普”资料表明,2000 年,温州外出流动人口达到 205.09 万
人,占户籍人口比例的 27.70%,如果再加上在外地外国定居的温州人,那更是一
个庞大的数据。
与从落后地区到繁华地区、从不发达区域到发达区域的一般人口流动规律相
比,温州人的流动显得扩散而无规律可循,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只要有商机,
都是温州人流动的目的地。温州人流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聚集成群。因为独
特的地方语言、地域和血缘的强化(重宗族、同乡关系)、地方文化独立性强等等
原因,温州人总是容易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同质性的社区①,在全世界范围内有
着数以百计的“浙江村”、“温州村”。
在众多的“浙江村”中,位于北京南郊、以服装生产和销售为主导产业的“浙
江村”得到的关注最多、影响也最大,甚至引起许多国外学者的注意。世界著名
未来学家、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亚洲大趋势》中这样写道:“1984
年至 1995 年十年间从浙江省有数十万人跑到北京,以致在京城居然形成一个所谓
的“浙江村”,村中有专为村民设立的诊所和托儿所,村民仍讲浙江话②。”北 京“ 浙
江村”得到关注的原因在于:一来是因为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
位;二来北京“浙江村”是温州人聚集区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大概统
计在高峰时期里面住着约十几万温州人。
北京“浙江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温州人向外流动起因于温州本地落后
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建国后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和人口管理下,一小部分具有手工
技能的温州人为了谋生仍然选择了流向外地从事木工、弹棉花、裁缝等工作。政
府的管制放开之后,温州人向外地流动的规模不断增大,并形成两种形式。一是
凭借敏感的市场意识,在外地从事商业活动,如国内各地的市场乃至国外西班牙
① 当然这种社区不是行政意义上的社区,温州人形成的“浙江村”往往是跨多个行政区域,之所以称之为社
区,是因为在这边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温州人,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语言都基本一致,他们之间的人
际关系网络也将这些区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 这里的浙江人、浙江话实际上应该是温州人、温州话,里面的诊所也不是政府专为村民设立的,而是村民
自己设立的。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俄罗斯等地市场里活跃着的温州人;另一类温州人则是凭借自己的技能在外地从
事产业,并聚集成群形成产销合一的产业群,如北京“浙江村”——大量温州人
在北京从事服装加工和销售,形成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服装产业集群。当然北
京“浙江村”并不是唯一,在西安、包头、兰州等许多地方也存在着类似的从事
服装生产销售的“浙江村”或者“温州村”。
温州人在全世界流动并产生“浙江村”、“温州村”的现象被普遍认为是温州
经济的一大特征①。毫无疑问,在外流动的温州人及其创办的企业都是温州经济内
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有对温州经济或温州企业的学术研究视角基本囿于
温州本地。而对在外地流动的温州人的研究,也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要么将
其作为一个人口流动和农民流向城市的特殊案例进行研究,对流动人口如何融入
和整合进城市社会进行探讨;要么通过对这些在外温州人的生产、生活进行考察
从而探讨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重叠而成为一个社区的;还有就是研究温州
人向外流动的原因和向外流动的影响因素等等,而忽视了这些在外温州人所创办
企业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温州本地企业的区别和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所指的外地温州人企业,是指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
开始,由在异地谋生的温州人所创办的、在当地发展的企业,不包括温州本地企
业发展壮大后在外地设立的分支企业或者在外地投资设立的企业,也不包括温州
本地发展起来的、因各种原因迁向外地的温州企业。
显然,在同样是由温州人创办的温州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之间,一定有着某
种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当然,在外地的温州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
济、自然资源、政府决策等约束条件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可能会和温州本地企业
有着某些差别。那么,这种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差别会有什么?
这种差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去解释和解决。
因此,笔者选择北京“浙江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村”②服装产业
集群形成原因、发展道路和“温州模式”异同以及后期“浙江村”的发展演变与
“温州模式”有哪些不同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为在外地从事产业的温州人提供
借鉴,而且对于“温州模式”和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
“浙江村”从 80 年代初萌芽到 90 年代发展到高峰,作为一个城市里特殊的
① 如《温州评判》(文汇出版社,2005 年5月,胡方松等著)、《世纪之交看温州》(华夏出版社,1998 年10
月,项光盈主编)、《温州模式的历史命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年1月,希望编)等著作里都有专门的
章节来写温州人向外流动的现象。
② 以下如无特别注明,“浙江村”就指是北京的“浙江村”。
摘要:
展开>>
收起<<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4摘要温州人的跨区域流动现象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温州经济的重要内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生存压力下,温州人开始大规模持续的向外地流动寻求致富机会。一部分人从事商业,一部分人则是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在外地创办家庭作坊式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北京“浙江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往对温州经济的研究基本局限于温州本地企业,为此,本文选取北京“浙江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外地的温州人企业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和温州本地企业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联系和区别。北京“浙江村”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数万温州人在北京南郊大红门地区聚集创办服装加工作坊而形...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22 17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10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13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13
-
VIP免费2025-01-09 10
作者:李江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47 页
大小:545.93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