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研究

VIP免费
3.0 周伟光 2024-09-30 4 4 1.04MB 51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民办函〔2004〕60 号文件提出,“各地要把制订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作为提
高低保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好。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物价上涨、
消费水平高低等情况适时调整,确保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要从
实际出发,对低保标准的调整要适度,既不能盲目攀高,也不能无视物价上涨等
实际情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民政部门在调整低保标准时,由于缺少必
要的计量数据分析,并没有切实可依的调整方案,只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调
整,调整方法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对影响低保标准的物价水平和可支配
收入做出具体剖析和实证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客观的城镇低保标准的调整方
案。
本文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方案的设
计。主要分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现状。首先,
分析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这部分阐述了我国城镇低保的保
障人数、保障支出、保障对象情况,并对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了低
保标准调整的发展现状、调整机制和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列举了国际
上发达国家关于城镇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的情况,给我国城镇低保带来了启示作
用。第二部分阐述了已有的调整规则的理论与实践,已有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与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接着,该章对贫困线的各种测定方法进
行了比较与评价。最后,该章提出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选用背景以及对模型进行
说明。第三部分是模型的应用技术条件和合理性分析。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
先,分析了城镇低保标准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物价指数和可支配收入。从绝对
和相对层面提出了这两个因素对城镇低保标准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城镇低保标
准调整的政策依据和经验依据。研究了低保标准与人均收入、人均食品支出和月
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结果,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为什么要对低保标准进行
调整。然后,指明了城镇低保标准调整应该恪守的原则。接着,利用扩展线性支
出模型通过测定居民生活需求,提出了城镇低保标准调整的上下限值,并以浙江
省为例,计算出具体数值。之后,提出城镇低保标准调整的方案,以浙江省为例
求出具体的调整方案。最后,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城镇低保标准调整方案的
合理性。分析过程中采用了计量模型的方法。第四部分提出城镇低保标准调整的
政策建议。主要措施有设计科学、精准的低保标准,确定科学的调整机制和策略,
提高低保标准调整的预警水平,拓宽低保资金的来源渠道。
结合所有的数据和分析得出:以浙江省为例,城镇低保标准调整方案中合理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
的方案有:基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可支配收入变化的 ε=0.587 ε=0.400
种调整系数;基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和可支配收入变化的 ε=0.587 的调整
系数。
关键词:低保标准;动态调整;调整系数;ELES 模型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e sixtieth documents [2004]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made the rule: all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mak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as an
important work. The un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should be adjusted timely based
on price index and income index, to ensure the level of the basic life need of
low-incom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ed, the range of adjust should be objective.
In fact, most local social security governments are empiricism in relate to adjust the
standards. They have not made enough calculation on the relevant data, so they have not
made the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schem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scheme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It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iew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such as “Poor”, “Social relief”,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ocial
hierarchy ”,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s”. All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are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curity population, the expenditure of public financial and the diversity of
district. Then, the part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at present. Expou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echanism. At last, it
enumerates the projects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nspire our country.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re of the paper. At first, It explains the reason that the
adjustment of the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Then, it puts forward two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the price index and the dominate
income. Based on the two factor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ynamic adjustment. And the ELES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and calculate the needs of
the urban living. Then it measures the needs of the upper limit and lower limit. And
the designed standards should between the upper one and the lower one. The paper
takes the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example. By the analytical of the data of
ZHEJIANG province, it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scheme. At last, the part analyses the
rational of the scheme from the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fifth part is some measures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There are four steps:
design the scientific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make the rational strategy and methods
of adjustment of the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be on the alert of price index and
income index; extend the supply of the funds of the living standards.
Combining all the data and analysis, we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effective schemes include two methods. The first method is based on the urban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income growth (coefficient=0.58737). The second method is
based on the urban consumer index and income growth
(coefficient=0.58737&0.400327).
Keywords: the urban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the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 adjustment of coefficient; the model of ELES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7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8
第二章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现状与问题 ............................. 9
第一节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 ........................................ 9
第二节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的现状 ................................... 11
第三节 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8
第三章 测定方法的比较评价 .......................................... 22
第一节 理论方法的比较 ................................................... 22
第二节 实际操作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 23
第三节 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选用及说明 ..................................... 27
第四章 模型应用技术的实施及合理性分析 .............................. 30
第一节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消费需求测定 ............................... 30
第二节 动态调整方案设计 ................................................. 32
第三节 调整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 35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1
第一节 调整实施的条件保障 ............................................... 41
第二节 调整所需的社会环境 ............................................... 43
参考文献 ........................................................... 45
附 录..................................................................... 48
致 谢 .............................................................. 49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存在着贫困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有 2.5 亿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的贫困人口,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 30.7%。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
合国力的增强,社会贫困问题得到普遍关注,中国政府推出了有计划性的农村反
贫困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到 2004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2900 万。然而就
在人们把目光关注于根治农村的贫困顽症并试图消灭农村的绝对贫困时,中国的
城镇贫困问题由于社会、经济机构转轨和经济体制转变,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凸显,
城镇贫困问题成了无法回避的话题。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贫困主体的构成
和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三无”人员,后来,在“三无”人员的
基数上又增加了下岗、失业,外来务工者以及老弱病残群体。第二,城镇贫困人
口不断增长,20 世纪 80 年代,城镇贫困人口大概 60-80 万人,90 年代初,全国
城镇人口中领取低保金的有 329 万人,2001 年为 1170 万人,2005 为 2235 万人,
截止到 2010 年有 2311 万人。第三,1990 年的物价调整体系导致连续几年的高通
货膨胀,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下降,间接增加了贫困人口数量。
为了消除贫困,保障贫困群体的最基本生活,我国政府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通过实行差额补助的方式,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进行救助,确保其
生存权和人格尊严不因一时的生活困难而受到影响,对保障社会稳定、安定人民
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道“安全网”但是,在最近十年,
我国物价水平上涨较快,粮食品价格超过恢复性上涨,给贫困群体的生活造成较
大影响,因为他们的生活必须品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城镇最低生
活保障标准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低保标准要同物价上涨保持同步增长,针对这
一新情况、新问题,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粮食和农业生产
资料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必要时适当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
准,做到应保尽保,维护社会稳定。 201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发了《关
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
“明确责任、改善民生;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的要求,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建立联动机制。截至 8 月底,全国 31 个省区市中,北京、天津、吉林、江苏、浙
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贵州、陕西、宁夏、
青海、河北、山西、辽宁、四川、上海、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河南等 27
个省区市已经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二、选题意义
低保标准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关键环节,是界定低保范围、核定低保对象、确
定补助水平以及安排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各地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 271 号)《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 号)要求,在科学制定和调整低保标准方面不断探
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全国情况看,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工
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如,一些地方缺乏必要论证和科学测算,简单参
照扶贫标准或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来制定和调整低保标准,难以真实反映当地居民
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导致保障面过宽而影响了低保对象劳动就业的积极性;还
有一些地方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影响了低保制度实施效果和困
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为确保城乡低保制度平稳运行,真正发挥好最后一道
社会安全网的保障作用,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
和调整工作作为当前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
织,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本文从当前中国城镇低保制度的现状及调整状况入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低保标准调整的总体思路,并以浙江省城镇数据为例,设计
了浙江省城镇低保标准的具体调整方案,然后又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对其合理
性进行了验证。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实践
(一)关于贫困线的认识。
西方国家通常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贫困线等同起来。按照国际研究,贫困
线主要分为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两种,发达国家较多采相对贫困线标准,发
展中国家较多采用绝对贫困线标准。
摘要: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民办函〔2004〕60号文件提出,“各地要把制订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作为提高低保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好。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高低等情况适时调整,确保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要从实际出发,对低保标准的调整要适度,既不能盲目攀高,也不能无视物价上涨等实际情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民政部门在调整低保标准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计量数据分析,并没有切实可依的调整方案,只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调整,调整方法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对影响低保标准的物价水平和可支配收入做出具体剖析和实证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客观的城镇低保标准的调整方案。...

展开>> 收起<<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研究.pdf

共51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周伟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1 页 大小:1.04MB 格式:PDF 时间:2024-09-3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