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精神”到“自我救赎”——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研究
![](/assets/7a34688/images/icon/s-pdf.png)
VIP免费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宗教世界的精神探寻永远是人类关切的一个主题,宗教伦理则是宗教哲学中
的核心问题。它探讨宗教世界之中“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能够从痛苦
中得到“救赎”的问题。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代表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想的第三
次转向,是西方宗教伦理从“人神之道”转向“人际之道”的临界点,其重要性自
不待言。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几乎从未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重视。本论文旨在于以
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文本解读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来揭示
其宗教伦理思想的总脉络。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从叔本华对以往宗教伦理思想的批判中揭示西方宗教伦理思想的内在
变革及叔本华“无神论”宗教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叔本华的“无神论”
不是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无神论”,而是不承认以任何形式存在的“神”。另一方
面,叔本华极为推崇印度佛教和早期的基督教,他在自己的体系之中吸收了二者
的教义,如“原罪”、“个体化原理”、“梵我同一”、“涅槃”等概念。叔本华在批
判以往宗教伦理思想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无神论”宗教伦理思想。
其次,从叔本华“悲剧精神”的起源及其本质中探明了“意志的自我分裂”
导致了生命充满不幸与苦难,揭示出现实世界与人类生存的本质。从“悲剧精神”
的宗教向度中阐述了苦难之中的“四圣谛”及“生与死的永恒轮回”。人类要摆脱
这种痛苦与不幸,必然要对“生存意志”进行否定,消除“个体性的自我”。
最后,在对叔本华“自我救赎”的三种途径的考察之中,“意志”经由“审美
静观”中的暂时解脱,到“践行美德”,从而打破“个体化原理”,最后“意志”
通过“禁欲”达到对自身的扬弃,使主体完成从“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
转换。
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突出了“自我”在寻求“救赎途径”中的重要性。在
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之中,人类不是因为“上帝”、“理性”而践行美德,更
与“尊严”、“价值”无关,只是为了人类自己可以摆脱不幸与苦难。人们只有
通过“践行美德”才有希望从痛苦的生活之中解脱出来,“美德”最终成为人类获
救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叔本华;宗教伦理;悲剧精神;自我救赎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religious world is always a theme of human concern,and
religious ethics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Religious ethics of Schopenhauer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western religious ethics,therefore,the importance of this is
obvious.But,it is not to be of concern in academics.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inquiry
into religious ethics of Schopenhauer,respectively,bo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gedy spirit” and “self-salvation”to elaborate.Full text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Schopenhauer critiques of the rational religious ethics and theological
ethics,that reveals Schopenhauer“atheism”of the inner logic.On the one hand,
Schopenhauer “atheism” is not the same as materialism atheism,he only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god.On the other hand,Schopenhauer respects Buddhism and early
Christian,and absorbs “the original sin”and “individual principle” of Christianity,“tat-
tvam-asi”of the ancient Indian Brahmanism,and“nirvana”of Buddhism.Consequently,it
forms a unique“atheism religious ethics”.
Secondly,it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Schopenhauer “tragedy
spirit”,that reveals the life is filled with the suffering and pain.If the human want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ain and suffering,They would eliminate “individual self”.
Finally,release from this existence comes from losing one’s individuality in
aesthetic experience,in compassion for the world,and in self-denial.
“Self-denial”is the most prominent positions in Schopenhauer’s religious
ethics.People practice the virtue that not for “god”,not for “rational”,it not embodies
the dignity and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It just to man himself can get rid of the
unfortunate and suffering.Only through practicing the “virtue”, human can have a hope
suffering from the life out of it. Practicing the “virtue”eventually become the only way
that human can save himself.
So far,the research has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 for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ethics,aesthetics,etc.But religious ethics of Schopenhauer is not getting
attention.This dissertation from“tragedy spirit” and “self-salvation” to discuss
Schopenhauer’s religious ethics for the first time,it opens up the new dimensions in
terms of theory.
Keywords:Schopenhauer;Religious ethics;Tragedy spirit;Self-salvation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I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叔本华神学伦理与理性宗教伦理批判 ............................15
第一节 神学伦理批判 ..............................................16
第二节 理性宗教伦理批判 ..........................................17
第二章 叔本华“无神论”的宗教观 ....................................20
第一节 “无神论”的哲学思想 ......................................20
第二节 宗教:大众的形而上学 ......................................22
第三节 神秘莫测的“宿命论” ......................................23
第三章 叔本华“表象世界”之中的“悲剧精神” ........................25
第一节“悲剧精神”的起源及其本质 .................................25
第二节“悲剧精神”之中的宗教向度 .................................28
第四章 叔本华“自我救赎”的三种途径 ................................32
第一节“自我救赎”的途径之一 :审美艺术 ..........................32
第二节“自我救赎”的途径之二 :践行美德 ..........................36
第三节“自我救赎”的途径之三 :禁欲主义 ..........................42
第五章 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的困境与启示 ..............................45
第一节 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困境 ..............................45
第二节 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的启示 ..................................47
结语 ................................................................52
参考文献 ............................................................53
附录 ................................................................56
致谢 ................................................................57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导论
一、选题依据
宗教伦理意在于探讨宗教世界中“人与神”的关系问题,在“悲剧精神”笼
罩的生命历程之中,人类能否得到“救赎”这一核心问题具有了浓厚的宗教情怀
与积极的伦理价值。本文之所以选取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
选题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宗教伦理是宗教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话题。叔
本华宗教伦理思想作为西方宗教伦理思想的第三次转向,具有现代宗教伦理的典
范意义。
其二,“自律性道德”的基础问题是当代伦理学研究与现实道德实践中亟待关
注与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难题,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资借
鉴的资源。
其三,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为宗教与伦理、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之间的关
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
二、选题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叔本华的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
成就,但其宗教伦理思想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首次从“悲剧精神”和“自
我救赎”两个角度对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进行专题性研究,这在理论上开辟了对
叔本华思想研究的新维度。同时,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也为重新审视人生价值和
意义提供了参考价值。
三、叔本华“意志及其解脱思想”的百年述评
如何理解“意志及其解脱思想”,这一直是叔本华思想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
其宗教伦理思想本身所要面对的任务。“意志的解脱之路”究竟是何种圣境?是一
种悲观主义、虚无主义还是一条通往善恶之彼岸的超越、救赎之路?国内外学者
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从 1860 年至今,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叔本华思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初到 80 年代。1903 年王国维以在《教育世界》上发表的
《叔本华与尼采》、《附叔本华氏之遗传说》等文章成为国内对叔本华思想研究的
1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人。王国维虽对叔本华的思想推崇备至,但对其伦理思想的最高圣境即“意
志”的彻底否定,表示极大地怀疑。他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诘难:“然则解脱
者,果足为伦理学上最高之理否?”①如果说全体“意志”是同一“意志”,个体
“意志”的解脱必然导致全体“意志”的统一解脱。王国维认为这与“意志同一
之说”不能两立,若举世之人皆入解脱之境,则世间无物也。王国维直指叔本华
“意志解脱”思想中的矛盾所在。其“解脱思想”和“伦理思想”之间的关联性
也是其宗教伦理思想亟待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四前后,叔本华思想的传播多以尼采、柏格森为中介,其核心在于以其“唯
意志论”作为反对一切陈旧思想、鼓舞人们顽强抗争的精神武器。此后,杜亚泉、
张公权、赵懋华、宗白华、刘共之、张东荪、陈铨等人相继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介绍。
40年代时期,陈铨的《叔本华生平及其学说》一书成为国内最早比较系统地
阐述其生平思想的著作。1942 年到 1946 年间, 他先后发表了《叔本华与红楼梦》、
《叔本华的贡献》、《从叔本华到尼采》等文章,他以清晰的思路、简洁有力的文
字在国内掀起了第二次“叔本华热”。就其“意志解脱”思想,他在《从叔本华到
尼采》中肯定了尼采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相较之下,叔本华对人生的消极否定态
度无疑与他所信奉的佛教与婆罗门教相一致。他认为叔本华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
对世界的鄙弃,是一种无可质疑的悲观主义。陈铨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哲学教义不
是宗教,因为他在其中发现了明白无误的“无神论”思想。陈铨对叔本华及尼采
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在抗日战争之际,宣扬“战国派”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
政治主张,并非单纯学理式的探究。②
80 年代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多在探究尼采哲学的源头中才得以出现,除了哲
学史、思想史中的介绍之外, 对叔本华的思想介绍只有几篇论述性的文章。王元
明在论述叔本华“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的同时,单世联探讨了其美学中的“理
念”问题。他认为叔本华引入柏拉图的“理念”,意在于解决“意志世界”与“表
象世界”之间的对立和无法通融的矛盾。对于叔本华“意志解脱”的思想,陈家
琪在《悲剧、怜悯、否生存定—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及其美学、伦理学批判》中认
为正是因为叔本华没有新位置去安放昔日的“上帝”,因此他才紧紧地抓住“原罪”
这个昔日宗教的象徽,使得那颗孤独和惶恐不安的心得到暂时的慰藉,并称其为
“浪漫的有罪意识”。③
除此之外,叔本华的思想还散见于一些哲学史和哲学著作的章节之中。黄忏
华在《西洋哲学史纲》中和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的观点颇为一致,二者著作
①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C].姚淦明,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5.
② 参见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C].郜元宝编.尼采在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67:388.
③ 转引自邓安庆著.叔本华[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8:67.
2
摘要:
展开>>
收起<<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宗教世界的精神探寻永远是人类关切的一个主题,宗教伦理则是宗教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它探讨宗教世界之中“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能够从痛苦中得到“救赎”的问题。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代表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想的第三次转向,是西方宗教伦理从“人神之道”转向“人际之道”的临界点,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几乎从未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重视。本论文旨在于以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文本解读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来揭示其宗教伦理思想的总脉络。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叔本华对以往宗教伦理思想的批判中揭示西方宗教伦理思想的内在变革及叔本华“无神论”宗教伦理思想...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1-22 17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10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13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13
-
VIP免费2025-01-09 10
作者:周伟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9 页
大小:735.25KB
格式:PDF
时间: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