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

VIP免费
3.0 周伟光 2024-09-20 4 4 1.01MB 86 页 150积分
侵权投诉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自从 1993 年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作为公司内设监督机构以来,监事会制度
运行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与此同时,独立董事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的推崇,
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面临边缘化的趋势,因此,系统梳理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
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鉴于此,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监事
会制度的相关内容:
1.监事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没有获得人
们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理论上人们对监事会的存在与否尚未达成共识。为
此,本文首先运用企业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分析监督机制的理论基
础,明确监督机制的产生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2.分析英美、德日两种治理模式下分别产生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这两
种监督制度的制度背景,阐述每种监督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并认为:两种制度
不存在绝对的优与劣,我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时候,应该结合我国的政治、文化、
经济等宏观的制度环境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中观的制度基础,比较选择更适合我
国国情的监督制度。
3.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选择监事会制度的制度
基础。认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最直接的制度因素为公司治理制度。为
此,本文遵循制度环境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分析当前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独立董
事制度、监事会制度本身。这部分内容主要讨论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约束下,
为什么不能仅实施独立董事制度而完全废除监事会制度的原因。
4.从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成员的行为能力、监督的有效性、监事的积极
性等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运行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主要
采用的样本数据为:2006 年 4 月在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公布的浙江省 68 家上
市公司年报。
5.根据制度环境由下至上以及制度改进由易至难的程度,从监事会制度层面、
经济体制改革层面、监督观念层面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上市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监督机制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Board of supervisors has been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agency of listed company
since 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published in1993. But it is
not optimistic for operation of th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ndependent director's board system has acquired to worship highly in the global scope.
Th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faces the trend of regime-orientated. Therefore,
systematically coordinating th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ha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So this article uses Regular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other ways to discuss
th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1. To be the important part of cooperate governs, th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has
not be paid attention in a long period. The status quo is determined by people, who have
not gain common view about necessary of supervision board. So in this section, I us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firms, 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the game theory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of supervision system, and clarify the necessary of supervision system’s
emerging and existing.
2.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which emerge under two governance models, clarify the procedure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s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and anticipate to gain
enlightenment. To discussing the choice of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hina in that era.
3. Analyzing fundamental institution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y choos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by the opinion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direct cause of effecting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i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follows the order of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analyze from large to small as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situation,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and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This sec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I
why the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can not be abolished an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can not simply be implemented under the confine of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situation.
4. This section analyze practical character and deficiency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from aspects of independence for supervision board,
supervisors’ behavior ability,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and the initiative of supervisor.
The data came from 68 listed companies’ annual reports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published by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company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company in 2006, Alp.
5. Giving suggestion from the institution aspect of supervision board, innovation
aspect of economic system and conceptual change for supervision about improvement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supervision board system.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Listed Company; Supervision board;
Independent director; Supervision mechanism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8
第二章 监督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11
第一节 企业演化与监督机制的出现 ................................. 11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15
第三节 博弈论的解释 ............................................. 19
第三章 两种监督模式历史考察与制度背景分析........................... 22
第一节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发展 ............... 22
第二节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监事会制度的产生发展 ................. 25
第三节 两类监督机制的简单评述 ................................... 30
第四章 我国监事会制度必然的选择——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制度约束... 33
第一节 我国选择监事会制度的历史背景 ............................. 33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特点 ..................................... 35
第三节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运行的制度障碍 ......................... 41
第四节 监事会制度存在路径依赖 ................................... 47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运行特征与问题分析......................... 50
第一节 监事会的独立性 ........................................... 52
第二节 监事会成员的行为能力 ..................................... 55
第三节 监事会行为的有效性 ....................................... 57
第四节 监事的积极性 ............................................. 59
第六章 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改进建议................................... 62
第一节 机制层面 ................................................. 62
第二节 体制层面 ................................................. 69
第三节 观念层面 ................................................. 71
结论................................................................ 74
参考文献............................................................ 75
附录................................................................ 78
附录一.......................................................... 78
附录二.......................................................... 80
致谢................................................................ 83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实现公
司整体决策的科学化。为保证权力制衡的充分、有效,必须设计出恰当的监督机
制。公司监督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公司治理质量,降低治理风险的关键。实践中,
不同的国家,由于各自的经济发展道路、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
内部监督的实现形式存在着显著差异。
1993 年 12 月 29 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确定监事会作
为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构。在监事会十二年的运行实践中,监事会制度无法有效
地制约、监控董事会和管理层,在上市公司中处于弱势地位,成为董事会和管理
层的附属机构。由于监督机制的弱化,上市公司在内部人(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操
纵下屡屡出现“圈钱”财务欺诈、违规关联交易、侵害小股东利益等现象。上市
公司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问题可以说都是在监事会的监督职责范围之内,但是,
这些问题的暴露无一例是通过监事会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发现的。于是有人高
呼:监事会不起作用,该废除了。
此外,随着近 10 年来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外不少学者由此认为“一元
制”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独立董事制度较之“二元制”治理结构更加合理兼具效率。
在监事会制度本身运行效果不佳和独立董事制度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推崇这两种
作用力的影响下,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监事会制度的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
进而出现在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可以替代监事会制度的争论。这种简单
地将另一种监督机制替代原有机制或者叠加的做法在实践中难以卓有成效。任何
一种制度都有它依存的基础和条件,纵观各国,可以发现监督机制的选择与该国
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当前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下,
哪一种监督制度更为合适,值得我们讨论。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对上市公司监督机制的理论指导还是实际操作,都迫切
需要我们全面分析两种监督机制产生的制度背景;探究我国选择监事会制度的历
史背景及现实存在的必然性,进而解决是否需要进行制度替换的困境;探索监事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会制度弱化的根源;提出完善监事会制度的意见建议。
通过我国公司治理框架下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
充实监事会制度理论;同时建立与完善监事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公司内部权力制衡,
减轻内部人控制;有利于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有利于完善公
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关于监督机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监督为何产生;监督方式的比较分
析等几个方面。
1.监督的产生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监督的需求
如果从历史渊源考察的话,真正注意到监督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
密。关于股份公司的经营情况,斯密(1776)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在钱财的处
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粹是为自己打
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的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
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BerleMeans(1932)洞察到现代股份公司中由于股权分散导致了所有权与控
制权的分离问题,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经营者的利益可能而且往往背道而驰;以
前用来限制权力的很多制约手段也销声匿迹了。BerleMeans利益不一致的论点
吸引众多学者投入研究经营者的自利动机与行为,进而探讨监督的问题。
2)经营者具有偷懒的条件,必须有专人监督
AlachianDemsetz(1972)认为由于某些产品具有联合投入或团队生产的特性,
无法有效区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导致某些投入者(经理)偷懒行为,
而必须加以监督。不要指望市场竞争可以对团队成员进行完全有效的控制。减少
投机行为的一个办法是指派一些监督者,负责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行为。但是又
由谁来监督监督者?来自其他监督者的市场竞争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但是这种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303.
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9.
摘要: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自从1993年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作为公司内设监督机构以来,监事会制度运行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与此同时,独立董事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的推崇,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面临边缘化的趋势,因此,系统梳理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鉴于此,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监事会制度的相关内容:1.监事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没有获得人们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理论上人们对监事会的存在与否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本文首先运用企业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分析监督机制的理论基础,明确监督机制的产生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展开>> 收起<<
我国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pdf

共86页,预览10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周伟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0积分 属性:86 页 大小:1.01MB 格式:PDF 时间:2024-09-2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8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