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治村”与我国村治模式的转型
VIP免费
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村治问题依然很
多,如村治自主性缺失,村治职能单一,村治主体僵化等。中国的乡村治理问题
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以十分严重的“三农”问题为表现向国人敲响了
警钟。
随着中国农村不断由传统走向现代化,乡村社会的“权威”结构发生了巨大
变化。乡村社会涌现了一大批率先富裕起来的“能人”,也涌现出一批带领农民共
同富裕的“贤人”。这些“能人”、“贤人”大多是经济组织的创新主体,构成了乡
村社会的“自然权威”,有人称之为“富人”群体。农村“富人”群体主要指那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现超凡能力并卓有成效的人士。与传统体制下的乡村精英不
同, 这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崛起的乡村能人之所以被称为能人, 主要在于其超凡
的经济才能, 具有鲜明的经济色彩, 这种能力使他们在农村社区中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地位。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变迁和
农民的分化, 农村“富人”群体不断涌现, “富人”有可能凭借他们的经济和社
会资源优势, 参与村庄治理中的阶层博弈, 通过民主选举或任命等方式进入村庄
公共权力组织, 成为“村官”, 逐渐形成一股影响和左右村庄治理的重要力量, 对
农村治理与社会和谐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
发展,“富人”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突出,地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特别是“富人”群体作为农民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政治参与尤其是参
与乡村治理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富人治村”现象也日益增多。
农村 “富人治村”现象是在出现“富人”群体的前提下产生的,而农村改革
后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则是促成“富人”群体形成的具体条件。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是“富人”群体生成的助动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不久,农村迅速涌现出
一批专业户、个体工商户、乡村企业管理者等经济能人,这些人及其领导的社区
不仅超越了体制的局限,也超越了经济结构的局限,单一的农业结构向多元化经
济领域发展,一大批“富人”脱颖而出;市场发育、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
商品——市场关系不断深入农村,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经济状况,而且为“富
人”群体的崛起提供了社会舞台,“富人”群体的社会活动空间、社会关系网络不
断扩大,为“富人”群体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富
人”群体生长的态势持肯定态度,并予以扶持,同时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各级政
府都有扩大财源的强烈冲动,于是政府对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给予特殊支
持,使“富人”群体的成长获得了强有力的政治依托;组织重构是“富人”群体
崛起的制度空间,80年代实行的村民自治,村民可以自由选举村干部,“富人”群
硕士学位论文
II
体就有了进入农村社区公共权力领域的制度可能。同样,“富人治村”现象的产生,
也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变迁,“富人”群体自身利益诉求和村民政治效能感增强的结
果。“富人”的当选反映农村“富人”积极参政的内在冲动和强大优势,反映了
选民的主体地位日益突显,也反映了各级领导层期望“富人”主持村务的愿望。
“富人治村”是政府支持、个人追求与群众选择与交汇的结果。
农村“富人治村”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富人治村”
的兴起,大大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共同致富;培养了村民的市场意
识,推动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凝聚了社会力量,加速了乡村社会的整合;促进
了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基层民
主政治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为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
稳定社会及我国农村村治模式的转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富人治村”也存在诸如助长乡村腐败风气、引发干群、党群关系紧
张等问题。实际工作中, 如何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切实解决村庄发
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引导“富人”治村走上程序化、规范化轨道, 促进新农
村建设, 都需要作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富人治村;村治模式转型;乡村治理;选举体制
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dynamical activities and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 rur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ettling rural questions. Sinc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rural govern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rural governance. The rural govern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the national policy’s concretion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ocial st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society, the rich are
more and more in country. They lead farmers to increase the social wealth and fulfill
common prosperity gradually in country. The economy will of the rich bring its
potential to the full, and the rich have been of unprecedented importance in country.
The appearance of the rich in country is the result of rural economic reform. Since
the system of contracted responsibility linking remuneration to output has put into
practice, individual business, managers of rural enterprise and other economic hotshots
rapidly grow. Their social activity space and social network expands unceasingly. They
change the rural economy and farmers’ daily life. Because the rich bring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n country, the government heavily promotes the rich give special support
to rural enterprise.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makes the rich in country receive strong
political grow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Rich Ruling Countryside" has many kinds of
reasons for long term such a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rich personal themselves, the
villager and basic unit government's wish and so on.
‘The rich ruling countryside’ brings great changes to the countryside. It bring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village, helps farmers receive common prosperity,
remotes the rural marketization, fosters and strengthen villagers' democratic sense and
autonomous ability and so on. But it also brings many problems. Maybe it encourages
rural corruption, tenses the party-mass relationship and other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the role as the core of leadership of the village party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villages. It must be improved through perfecting rural
legislation, enhancing legislation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to
promote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words: The rich ruling countrysid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 governance mode;
rural governance; election
硕士学位论文
IV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1
第二节 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
第三节 本论题的理论预设、方法、结构体系和创新点....................4
第二章 我国二十年村治模式的诟病.......................................................8
第二节 行政化:村治职能单一..........................................................11
第三节 政治资本与家族背景组合:村治主体结构僵化................14
第三章 “富人治村”的动因及模式特征.............................................18
第一节 “富人治村”现象及其动因..................................................18
第二节 “富人治村”的模式特征......................................................23
第四章 “富人治村”模式的利弊分析及风险规避.............................31
第一节 “富人治村”对乡村建设的推进..........................................31
第二节 “富人治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3
第三节 “富人治村”模式的风险规避..............................................36
第五章 “富人治村”与我国村治模式转型的道路探索.......................39
第一节 “富人治村”与我国村治模式方向选择..............................39
第二节 我国村治模式转型的技术路径..........................................42
第三节 我国村治向“富人治村”模式转型的瓶颈及其破解..........45
结束语.........................................................................................................52
参考文献.....................................................................................................53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和发展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村、
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及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特别
是 “三农”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已经超出了单单关注农业问题的局限性,而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和考虑,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关注使
得学者提出了乡村治理的概念来表述新时期的农村问题。因此,鉴于“三农”问
题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就使得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具有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何更好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为集中表现的乡村治理问题,可以说是每一个
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学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希望通过乡村治理问题研究为
解决中国乡村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政策性建议,同时对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
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理论思考是每一项农村研究的旨趣所在。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群体--农村“富人”群体。他
们大多是创业者,而且大多数都有较复杂的职业变换经历,他们是掌握着经济资
源的社会劳动者阶层之一。农村“富人”群体能够作为中国新兴的社会阶层代表
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政治上的进步力量、经济上的消费主体和建设主力以及社会
的稳定器。由于农村“富人”群体这一新兴社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力,对
农村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社会政治体系为保证其权威能量和治
理秩序,势必注意对他们的培植和吸纳,也就是把“富人”群体吸纳到基层公共
权力领域,通过这一中介来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即所谓“体制吸纳社会”。
目前,政府对农村“富人”群体崛起的关注已由起初的经济方面逐渐延伸到政治
方面。随着农村民主政治特别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
有弹性的社会吸纳机制,为农村“富人”群体提供了进入农村基层社会政治体系
的合法渠道和公平竞争村社区领导岗位的机会。因此,“富人”群体有可能凭借他
们的经济和社会资源,通过村民民主选举或提携任命等方式而进入农村社区公共
权力领域,成为农村社区的领袖人物,随之而来的就是“富人治村”现象的越来
越普遍。
本文通过对“富人治村”特征及利弊分析,得出了对我国村治模式转型的一
些启示:首先是对我国村治模式的方向选择的启示,应该创新农村选举体制,建
立“竞争式”选举体制;要重构乡、村、民权力结构关系;整合村“两委”关系,
将“掌舵”与“划桨”分开。其次是对实现村治模式转型的技术路径的启示,要
硕士学位论文
2
对村治模式问题讨论的战略视野做出适当的调整,要对我们历史上形成的、有着
强大政治文化支撑的政治与行政为主导的强控制模式进行一个认真的反省;要注
重对村治模式转型的文化层面的建设;要对农村权威主义进行重新的考虑与思量。
最后是对我国村治模式转型障碍及其破解的启示,“富人”群体游离于农村村治
体制之外这是我国村治模式转型的最大障碍,要寻找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基
层民主;注重农村民主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的互动;建立多元互动、民主协商、
宽容妥协的乡村治理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一个不同
于以往的基础,才能找到一条建设我国新农村的特色道路。
第二节 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进程,重大而艰难的任务在农村。惟其如此,
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乡村治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 20 世
纪 80 年代全国推行“乡政村治”这一新的乡村治理体制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中心
的乡村治理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在乡村治理
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大量的论文和著作。乡村治理研究的论文所
涉及的主题和内容深入、广泛而全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乡村治理的机制、结构、
模式、绩效及其转型,都有了深刻而精辟的研究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以徐勇、项继权为代表的研究群体在对湖北、湖南等省部分村的村委会
换届和村级治理状况的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代表作如《乡村治理
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
转换》、《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家族的
变迁与村治的转型--关于家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的一项宏观考察》、《论社
会关联与乡村治理》等。
(2)以肖唐镖、唐晓腾等为代表的研究群体在对江西省 C 县、T 县 40 各村两
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山西、上海等市级治理的实证观察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相关代表作如《中国乡土社会的治理与乡制变迁》、《农村基
层治理与民主实践中的宗族问题》、《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
《宏观体制与政策对乡村建设与治理的不利影响》、《农村治理困境与乡村基层组
织的建构变革》、《乡村基层治理机制变革的有效尝试》等。
(3)赵树凯主持和负责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乡村组织”课题
组,在对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南、四川、甘肃七省的 16 个乡镇的乡村治
理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课题报告。代表作如《乡村治理:组织和
冲突》、《乡村治理:冲突化解亟待组织变革》、《问题与治理--关于农村基层组织
建设阶段性推进的分析》、《农村组织创新的基础与方向》等。
摘要:
展开>>
收起<<
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村治问题依然很多,如村治自主性缺失,村治职能单一,村治主体僵化等。中国的乡村治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以十分严重的“三农”问题为表现向国人敲响了警钟。随着中国农村不断由传统走向现代化,乡村社会的“权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社会涌现了一大批率先富裕起来的“能人”,也涌现出一批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贤人”。这些“能人”、“贤人”大多是经济组织的创新主体,构成了乡村社会的“自然权威”,有人称之为“富人”群体。农村“富人”群体主要指那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现超凡能力并卓有成效的人士。与传统体制下的乡村精英不同,这些在社会...
作者:李江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60积分
属性:59 页
大小:485.24KB
格式:PDF
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