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贯珍》新词研究
VIP免费
硕士学位论文
IV
摘要
在 19 世纪尤其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汉语词汇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新词的大量涌现是其中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汉语的经
济原则和实用原则使得词汇的破旧立新成为一条不变的规律,这是历史上任何一
个时期所孕育新词的共性;另一方面,近代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成为了新词孕
育的温床,这是近代新词所特有的个性。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是 1853 年到 1856 年在香港发行的中文月刊。
作为一个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它拥有数量更为庞大的读者。通过这个特殊的渠
道,客观上加速了新词的传播,最终融入到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去。另一方面,由
于为传教士所创办,它是中西语言接触最原始的产物,西方元素的影响很大程度
上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
《遐迩贯珍》中的新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词形,我们称之为新造
词。所谓新造词,“新”者,就是出现并且活跃在《遐迩贯珍》所发行的年代,在
之前的文献、辞书、笔记之中所未有用例的;“造”者,即为了表达特定的概念,
根据汉语所固有的造词规律所新创造。当然,这种概念可以是传统的,可以是新
出现的,也可能是受外部影响的。二是新词义,我们称之为“新义词”,即为旧有
的词形赋予了新的意义,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古有其义,在近代已不常用,
今天该义已经消失或者转移了;二是古无其义,在《遐迩贯珍》的年代开始派生
出新的义项,现在已经很常用;三是古有其义,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少甚
至不再使用,在近代又重新流行的“复活词”。新造词横向地拓展了汉语词汇的数
量,而新义词纵向的扩展了汉语词汇的容量,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汉语词
汇系统的形成。
大量新词的涌现充分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百年前政府
并没有对这些新词进行很好的规范,于是这些数量庞大的新词,有的造词不当,
有的表义混乱,给后人造成了许多误导,甚至于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
所以,对近代新词进行规范和梳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选题将以《遐迩贯珍》为
主要研究对象,分新造词和新义词两个角度进行讨论,用宏观微观相结合和理论
实证统一的方法,一方面系统地对近代新词加以系统的考释,另一方面也希望能
在新词规范的角度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关键词:遐迩贯珍 意译 新造词 新义词
硕士学位论文
V
ABSTRACT
In the 19th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the Opium War in 1840, the Chinese words had
been greatly developed because of the tremendous chang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The
main feature i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have emerged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one hand,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terms had made it a law
that the words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refreshed, which is common in any period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ad
breed the new words, which is a unique feature of the Chinese modern time.
<Chinese Serial> was a classic Chinese modern magazine which was found by
missionaries in 1853, whose words had greatly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The words, not only followed the same strai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ords, but also been affected by Western words directly. Now we divided these
new words into 2 parts: Words with new forms and words with new meanings.
The former, refer to the words firstly appear in <Chinese Serial> and never been
used in previous literature, dictionaries, notes, etc, and were created by traditional way,
which had expanded the number of Chinese words. The latter, refer to the old words
which had been given new meanings, which had enlarge the capacity of the Chinese
words.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words had greatly m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However, centuries ago,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had ignored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new words, so tha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with confused meanings or incorporate forms existed among them,
which had caused much misleading. Even today, they still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So, to regulate and manage these words is an urgent
problem need to be solved.
We research on <Chinese Serial> mainly based on the 2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we do some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new words in order to carry out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on the other hand, we hope to do some Preliminary work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se words.
KEY WORDS: <Chinese Serial>, Translation, Words with new forms, Words with
new meanings
硕士学位论文
VI
目录
前言:《遐迩贯珍》文献概要 ……………………………………………………P1
上篇:理论研究——《遐迩贯珍》新词系统概述
第一章:新词体现着《遐迩贯珍》语言的时代特殊性 ……………………… P2
第一节 《遐迩贯珍》是近代白话与文言第一次交锋 ………………… P2
第二节 新词的涌现是近代词汇发展的标志 …………………………… P4
第二章:新造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横向拓展 ………………………………… P7
第一节 新造词产生的由来和理论背景 ………………………………… P7
第二节 本土新造词的归类与特点 ……………………………………… P9
第三节 受外来影响新造词的归类与特点 ……………………………… P15
第三章 新义词纵向地使得汉语词汇的容量更为丰富 ……………………… P18
第一节 新义词产生的动因和理论背景 ………………………………… P18
第二节 新义词的归类与特点 …………………………………………… P19
下篇:实证分析——《遐迩贯珍》部分新词训释
第一节 新造词系统例证 ………………………………………………… P23
第二节 新义词系统例证 ………………………………………………… P32
小结:对近代新词的研究和整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 P40
硕士学位论文
1
前言 《遐迩贯珍》文献概要
《遐迩贯珍》是 1853 年到 1856 年在香港发行的中文月刊。在此之前由外国
传教士主办的几种中文月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都
只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发行,在中国出版还是第一次。它是香港英华书院
以竹纸单面铅印,16 开线装书形式发行。最初传教士定其名名为“Chinese Serial”,
直译过来就是“中文期刊”,最终定名为《遐迩贯珍》,显然是经过了中国文人的
润色。遐迩者,亦作“遐尔”,远近义。汉桓宽《盐铁论·备胡》:“故人主得其道,
则遐迩潜行而归之,文王是也。”《汉书·韦玄成传》:“天子穆穆,是宗是师,四
方遐尔,观国之辉。”贯,通也,指连通;合起来即为“贯通四方之精奇事物”之
义。
卷首有二五言诗题词,其一云:
例 1-1:创论通遐迩,宏词贯古今。幽深开鸟道,声价重鸡林。妙解醒尘目,
良工费苦心。吾儒稽域外,赖尔作南针。
大致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创立的论述可以连接远近,浩瀚的辞藻可以贯古
通今,在深奥幽静的地方开辟险路,甚至在朝鲜也有很高的名声和评价,巧妙的
解释擦亮了世俗的眼光,精良的工人煞费了苦心。我们儒者要想了解中国域外的
事情,可以以此来作为指南针。”从中可见,尽管当初创办此刊物的主要目的是为
了传教所用,但是它向华人读者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学、文学、政治、宗教
各方面的知识及报道中西新闻,譬如《伊索寓言》、《地理全志》、《瀛系放略》、《新
旧约全书》等;同时,它也是第一份有广告(“布告篇”)的中国报纸,所以客观
上成为以中文的方式面向亚洲世界传授西洋文明、西洋文化的启蒙读物。
笔者所据《遐迩贯珍》为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之影印本,其中题解与
索引部分由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内田庆市、松浦章共同编著。这是目前唯一可
考的版本。
硕士学位论文
2
上篇 理论研究——《遐迩贯珍》新词概述
第一章 新词体现着《遐迩贯珍》语言的时代特殊性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遐迩贯珍》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部分内容
被检出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自此以后该文本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新闻学或者出版学上。事实上,如果从语言学角度而言,
《遐迩贯珍》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新词系统。它不仅使
汉语词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容量上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充分证明了近代
是汉语史上一个承上启下,兼收并蓄的重要历史时期,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遐迩贯珍》是近代白话与文言的第一次交锋
从某种角度上看,由传教士所创办的以《遐迩贯珍》为代表的刊物引领了中
国近代史上白话与文言的第一次交锋——这与后来出现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有着十
分紧密的关系。作为中国早期报刊,《遐迩贯珍》语言中文言逐渐被替代的现象成
为白话文运动的前奏——到了 19 世纪后期“新诗派”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我
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力主“诗界革命”,还
有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1887 年出现了近代最早的白话报——《申报》
的副刊,成为中国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在中国语言史上,文言文一直被认为是书面语的正宗,而白话作为口语的固
化,与传统的文言分属于“雅”和“俗”两个对立的范畴,始终是受到传统文人
的抵制的。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开始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门
禁大开,西学日盛。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后来
西方传教士、商人陆续在中国兴办报纸,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国人也开始自主办报,
近代大众传媒事业开始发端,成为了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文言显然无法充当这个“利器”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白话与文言展开了
第一次交锋。这种交锋的痕迹明显的体现在《遐迩贯珍》的语言里。作为在国内
发行的最早的具有传播性质的刊物,《遐迩贯珍》无法摆脱中国古代公文的一贯风
格,注重文字的书面形式,或注重典故,或骈骊对仗,或音律工整,如:
例 1-2:耳者,采听之官也。中有机窍以接声气,若无声气,则无所闻,犹目
之无光,则不见也。然声之为气甚多,有四方之言,八音之乐,鸟兽之音,林泉
之韵,千变万化,莫能穷状,耳则听而知之,斯亦妙矣。若力掩其耳,声气不通
即无所闻。是耳所听者,气能传也。(1855 年第九号)
但是事实上《遐迩贯珍》语言中的白话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了,请看如下例文:
硕士学位论文
3
例 1-3:英九月二十四日,接到欧罗巴八月十一日新闻纸,略云:自前月所载
英佛与俄罗斯相持,近日未有大战于哥罗美地。俄军坚守西巴士多卜鲁城。英佛
日日逼近其马拉鸽炮台,欲与他决一死战。若能攻下,则其城易破;不然则又须
别想良策也。至波罗的海,两军情势,与前月无异。(1856 年第三号)
事实上白话早在唐代就已经有迹可循,如有研究敦煌史料的学者就认为敦
煌变文实际上就是一种白话文学,他们认为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胡
适在《白话文学史·自序》中提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
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1在胡适看来,在唐以后每个朝
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所以,“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一般认为从宋
代到清代是白话文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到了明清,大量话本小说的流行,
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白话文体尽管早已有之,但较之在《遐迩贯珍》
中文言与白话并存的现象并不相同,各自有不同的研究价值。原因有二:
一是明清大量使用白话文体的文学作品是话本小说,小说本身就是“俗”
的,是口语化的,所以用白话这种源于口语,又高于口语的语言形式来记录
比书面化的文言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如果进行横向的断代比较可以发现,明
代的传播性质刊物2,如《朱翼》、《万锦情林》、《国色天香》等,其语言就如同向
皇帝呈交的奏折一样,是严格遵守公文的格式的。清代早期六科的官报《科抄》、
提塘报房的《小报》,民间报房的《京报》,地方出版的《辕门抄》等等,也是用
纯文言编纂的。这其中固然有受统治阶级思想文化钳制措施如“文字狱”影响的
因素,却也说明,传播媒介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主流语言状况,因为从某种角
度上说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语言习惯。
二是文言和白话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对立,不如说是一种阶级的对立。
俞香顺先生在《传媒-语言-社会》中认为:“文言属于统治阶层、精英阶层,白话
属于被统治阶层,世俗阶层。文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话语霸权,是‘少数人的专
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资本主义的萌芽,启蒙思想的的萌
动,一批文人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发扬、传播,白话文对文言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明代末年,随着农民起义爆发,清军入关,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夭折;白
话文学在短暂的‘浮出水面’之后,依旧回复为一条‘暗河’,文言文依旧是正宗。”
3这种观点阐述了明清白话小说繁荣的根源,同样,这种繁荣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
的语言状况。与之相对的是,《遐迩贯珍》处在中国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这样的大
背景下,封建统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直接表现在《遐迩贯珍》中白话与
文言那种替代与被替代,颠覆与被颠覆的矛盾中,成为了后来白话文运动的前奏。
1胡适《白话文学史》2,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年1月第一版
2当时的刊物多为“官报”,即官方发行的
3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2,新华出版社 2005 年第一版
摘要:
展开>>
收起<<
硕士学位论文IV摘要在19世纪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新词的大量涌现是其中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汉语的经济原则和实用原则使得词汇的破旧立新成为一条不变的规律,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孕育新词的共性;另一方面,近代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成为了新词孕育的温床,这是近代新词所特有的个性。《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是1853年到1856年在香港发行的中文月刊。作为一个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它拥有数量更为庞大的读者。通过这个特殊的渠道,客观上加速了新词的传播,最终融入到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去。另一方面,由于为传教士所创办,它是中西语言接触最...
作者:李江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0积分
属性:45 页
大小:802.51KB
格式:PDF
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