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机制视角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实证研究

VIP免费
摘 要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出现于不同的地理尺度和产业
类型,各国的竞争优势形态皆以产业集聚的面貌出现,其所形成的高效的竞争与
合作关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与工业化、
城镇化伴生并互动发展。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有效纳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关键,
是推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因此,将制造业作为产业集聚的研
究对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文一是基于产业集聚区的三方面特征,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分层讨
论,以期总结出适用于产业集聚现象形成机理的一般性解释。第一层面是基于地
理邻近性考察,包括要素禀赋条件、空间成本和规模经济;第二层面是基于产业
联系的考察,包括地方性需求,产品差异性和投入产出联系;第三层面考察是基
于行为主体互动所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
二是从时间、行业、空间三个纬度对山东省制造业整体集聚现状及变动趋势进
行研究。并根据产业集聚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设计计量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
影响山东省制造业地方专业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
下:
(1)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山东省制造业的整体集聚水平与全国相比
始终保持着相对优势。
(2)从制造业分行业的集聚水平看,山东省制造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
传统制造业优势相对明显,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相对滞后。
(3)从制造业的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各地市之间产业集聚程度也呈现一定
的非均衡性。胶东半岛三市集聚优势明显,济南、淄博、东营、潍坊四市的制造业集
聚水平次之,其余各市集聚程度相对较弱。
(4)地方性需求、规模经济、产业关联效应是影响地方专业化的重要因素。而
自然禀赋条件对传统制造业发挥着正面影响。
最后,结合山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结论,提出推进山
东省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 制造业 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差异 规模经济
ABSTRACT
As a kind of very typical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dust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ppeared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scale and industrial types. And also as the formation of
Countr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orm effectiv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highly specialized division coordination network, with strong endoge-
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anufacturing has the most character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t is an impor-
tant criterion on measure a country and reg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determine
a country can be brought into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system or not. Therefore,
it is a good choice to study manufacturing as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bject.
This paper construc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framework.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discu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ial ag-
glomeration into several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based on geography adjacent investiga-
tion, including endowments conditions, space costs and economies of scale. The second
level is based on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including local demand, product differentia-
tion and input-output contact. The third level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by the formation of investigation of behavior subject interaction.
This paper study three latitude of Shandong province’s manufacturing from the
time, industry and regional space.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desig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ffecting measurement model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From the tren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overall level of Shandong manu-
facturing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remained relatively advantages.
(2)From the analysis by industries, Shand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ing
disequilibrium,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has obvious advantage, but advanced manu-
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s relatively slowly.
(3)From the manufacturing of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
tion presents certain disequilibrium among the cities.
(4)Throug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handong manufacturing, show that local de-
mand, scale economy, the industrial connection effec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local specialization.
Finally, combi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handong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contribut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f Shan-
dong province.
Key Word:Shand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Re-
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Scale economies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 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3
§1.2 相关概念界定..............................................3
§1.2.1 产业集聚..............................................3
§1.2.2 集聚经济..............................................5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7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9
§1.4.1 可能的创新点..........................................9
§1.4.2 不足之处..............................................9
第二章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10
§2.1 产业集聚基础理论综述.....................................10
§2.1.1 比较优势解释——传统贸易理论.........................10
§2.1.2 外部性解释——马歇尔产业区理论.......................11
§2.1.3 成本收益分析——韦伯工业区位论.......................13
§2.1.4 三要素解释——新经济地理理论.........................14
§2.1.5 竞争优势解释——波特的簇群理论.......................15
§2.2 产业集聚相关实证文献综述.................................18
§2.2.1 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18
§2.2.2 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18
第三章 产业集聚机制分析.........................................20
§3.1 产业集聚的行为主体及特征.................................21
§3.1.1 产业集聚的行为主体...................................21
§3.1.2 产业集聚的特征.......................................23
§3.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25
§3.2.1 影响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26
§3.2.2 产业联系与产业集聚...................................31
§3.2.3 知识关联与产业集聚...................................34
§3.3 产业集聚机制总结.........................................35
第四章 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分析.............................38
§4.1 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状况.....................................38
§4.2 产业集聚定量研究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41
§4.2.1 产业集聚的衡量方法...................................41
§4.2.2 产业集聚的综合分析方法...............................44
§4.2.3 样本及数据说明.......................................44
§4.3 山东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分析...............................46
§4.3.1 时间维度.............................................46
§4.3.2 行业维度.............................................47
§4.3.3 空间维度.............................................50
§4.4 山东省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55
§4.3.1 变量及数据说明.......................................55
§4.3.2 计量结果及分析.......................................56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59
§5.1 研究结论.................................................59
§5.1.1 山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和特征...........................59
§5.1.2 影响山东省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因素.......................61
§5.2 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目标...................................62
§5.3 推进山东省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65
§5.3.1 明晰功能定位,确立优势主导产业.......................65
§5.3.2 重视集聚内部的产业关联,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建设.........65
§5.3.3 培育核心企业,提高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66
§5.3.4 发展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创新型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66
§5.3.5 积极培育品牌竞争力,提高集聚竞争优势.................67
参考文献.........................................................68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作为本文研究的开端,本章主要阐明了选择以产业集聚机制为切入点对山东
省制造业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的缘由及意义所在。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空
间组织形态,其所形成的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
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与工业化、城镇化伴生并互动发展[1,2,3]。保罗·克鲁格曼
将其视为整个工业化最突出的地理特征[4,5],迈克尔·波特将其看作是产业发达国
家的核心特征[6,7]。本文在系统研究产业集聚内在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处于工业化转型升级阶段的山东省具有重要
的意义。下面具体阐述全文的研究背景及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的意义、所涉及重要
相关概念的界定,并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最后简要说明文章的
创新之处和不足。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经济空间组织现象出现于
不同的地理尺度和产业类型[8],各国的竞争优势形态皆以产业集聚的面貌出现,尽
管这些现象的发生层面和规模不尽相同,所呈现的形态各异,但无疑相同或相关
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9,10]。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据世界银行2008 年统计,仅占全球人口和土地面积16%和25%的高等收入国家,
却集中了全球58%的产出。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是 “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
集聚,还是美国硅谷和128 公路的电子业、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业、日本东京大田
区的机械产业核心、法国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等,集聚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产业空间结构核心特征;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巴西的希
诺斯谷(Sinos Valley)的制鞋业、印度的路德海阿那的金属加工和纺织业、肯尼亚的
卡姆昆吉的金属加工业等,产业集聚的现象已遍布于整个世界经济版图[11]。从产
业部门来看,从高技术产业部门到低技术产业部门,从制造环节到研发环节,从
弱创造力产业环节到强创造力产业环节,从加工制造到服务业,都存在着空间集
聚的特征。产业集聚支配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分配秩序和经济活动的
效率[12]。
在我国,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也集中了全国超过 40%的产
出,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都在不断加剧,加快产业集
聚培育的实践工作正处于飞速的发展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
集中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省,在不同的驱动机制作用下,不断涌现出的专
业化生产区皆体现出地方化的特征,如温州的服装和打火机、东莞的IT 产业、青
岛家电产业基地等[13]。中国的产业布局正以一种更为高效的组织形式逐步融入世
界分工的体系中,产业集聚所凸现得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14]。
可见,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空
间分布趋于均衡,产业发展的地方化和专业化特征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其地理
集聚现象被加强了[15]。产业集聚作为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地理安排已成为工业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地方优势和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日益突显,而
1
产业集聚机制视角下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实证研究
且这种关联性伴随时间的推移有着自我强化的趋势。伴随产业集聚的发展所呈现
非均衡的状态,我国产业的布局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深刻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从产业集聚形成的驱动因素来看,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的
相互依赖超过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那些过
度依赖自然资源、外来资本和外力扶持的区域往往会在市场震荡时表现出致命的
僵化和脆弱。真正具有持续发展能力,能经受经济波动的考验,不断优化产业结
构,在相关领域中引领潮流的产业集聚区域,才是真正富有竞争力的区域,这种
的集聚区域也正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二、从产业集聚地域空间的差异性来看,在
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地方常常表现为荣衰并存,发展与停滞同在,集聚程度的提
升在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地方发展的两极分化。以制造业为例,
我国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而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东、中、西
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为72:12:9[16],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在一定的时空范
围内,这种差距必须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否则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三、从
产业集聚的门类来看,东部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门类相对丰富,从传统的食品制
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
制造、计算机及各种电子仪器仪表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涵盖的范围较为
广泛。而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源初加工行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
业、金融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多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
基于以上对我国产业集聚形态的分析和思考,本文对产业集聚及其对所带来
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山东省制造业为
例,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关键问题。
(1)山东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如何?山东省具有集聚优势的制造业行业类
型?
(2)山东省各地市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差距如何?又是如何演变的?
(3)山东省制造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如何调整产业
布局,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升产业层次并缩小省内各地市之间的差
距?
2
摘要:
展开>>
收起<<
摘要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出现于不同的地理尺度和产业类型,各国的竞争优势形态皆以产业集聚的面貌出现,其所形成的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与工业化、城镇化伴生并互动发展。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有效纳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关键,是推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因此,将制造业作为产业集聚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一是基于产业集聚区的三方面特征,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分层讨论,以期总结出适用于产业集聚现象形成机理的一般性解释。第一层面是基于地理...
相关推荐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5 页
大小:875.39KB
格式:DOC
时间: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