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进社区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研究--以上海市社区教育政策为个案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5 4 587.63KB 60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摘 要
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 20 多年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得益于政府的推
动作用。在人们内在学习需求日益膨胀的当今,社区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社区
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决定了其需要由最主要的公共部门——政府以政策实施的
方式来提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上升到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在推
进社区教育过程中,怎样进行战略安排、策略安排、措施安排和机制安排,促进
社区教育发展。这也是对社区教育研究理论的探索和补充,同时也助于提高政府
的政策能力。
本论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学者在社区教育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
结,找出本论文主题的切入点,同时做好论文研究的理论准备。在逐个分析并归
纳总结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讨论我国政府推进社
区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模式选择、政策内容及现状。然后,分析上海市现行的
社区教育政策,并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延吉街道以及五角场街道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系统地评估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政策过程中的成与败;并借鉴国外
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提出可行性对策。
首先,借鉴美、日、德三国社区教育政策的执行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经验,
我国发展社区教育同样要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相适应,以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在横向上注重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向不能接受正规教
育的青年、中老年倾斜,在纵向上注重对微观层面的个人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教
育规划。另外,我国政府需要认识到法律保障的重要作用,尽快出台一部明确社
区教育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人员管理、监督评估等相关
问题的社区教育专门法律,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第三,借鉴各国政府专
门设立机构来领导管理全国各地社区教育设施的运转的成功经验,在省(市)级
层面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颁布法规条文明确该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建立社区
教育专项工作制度,构建“市—区—街道”社区教育纵向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
的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制度。此外,地方政府应注重整合辖区可利用教学资源,
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改造、重组和再分配,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低成本扩张
与发展;根据政府财力与社区教育工作责任对称的原则,在中央、省、市、县、
乡各级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社区教育经费分担比例,重点落实中央和省级政
府对社区教育的财政责任,保证财政供给水平,并在政府充分支持的基础上,多
渠道筹措资金发展社区教育;系统地制定出关于社区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编制、
选聘、考核、培养、薪酬等一整套师资管理办法,保证社区教育稳定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 公共政策 政府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Government's role of promoting.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achieved results and problems in the government’s work in promo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using the way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then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irst of all, through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sum up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bout community education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d out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theme.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mak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esearch good. Secon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United States, Japa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individually. Third, it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selection of mode, policy
content and the status in quo of the policy of community education which is promot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Finally,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xis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policies in
Shanghai, and take Wujiaochang Street and Yanji Street which is the demonstration in
nat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 streets for example, evaluate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s promo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policie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through investigating in real sites. And it will put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with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policies promoted by foreign govern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aim of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addition, our government needs to enact a law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o nail down its statu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input of funds, personnel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nd some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community education; establish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ittee"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with enacting legislation
to confirm its responsibilities, and set up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City -
District - Street" community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staffing and finance
system; integrated available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area;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percentage of education fun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symmetry,
to ensure the financial supply; and, based on the Government's full support, raise
money in multi-channel to develop community education.
Key WordCommunity Education, Public Policy, Government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1
§1.2.1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研究 ............................ 1
§1.2.2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研究 ............................ 1
§1.3 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 3
§1.3.1 研究思路 .............................................. 3
§1.3.2 研究结构 .............................................. 3
§1.3.3 研究方法 .............................................. 3
§1.4 创新之处 ................................................... 4
第二章 社区教育公共政策理论分析 ...................................... 5
§2.1 公共政策 ................................................... 5
§2.1.1 公共政策的涵义 ........................................ 5
§2.1.2 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 5
§2.1.3 公共政策的主体 ........................................ 6
§2.2 社区教育与公共政策 ......................................... 7
§2.2.1 社区教育的内涵 ........................................ 7
§2.2.2 社区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决定其主要由政府提供 ........... 10
第三章 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 13
§3.1 美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模式 .............................. 13
§3.1.1 美国社区教育政策历史沿革与内涵 ....................... 13
§3.1.2 美国社区教育政策的内容与模式 ......................... 14
§3.2 日本社区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模式 .............................. 17
§3.2.1 日本社区教育政策历史沿革与内涵 ....................... 17
§3.2.2 日本社区教育政策的内容与模式 ......................... 19
§3.3 德国社区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模式 .............................. 22
§3.3.1 德国社区教育政策历史沿革 ............................. 22
§3.3.2 德国社区教育政策的内容与模式 ......................... 22
§3.4 国外社区教育政策的特点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24
第四章 我国的社区教育政策概述 ....................................... 26
§4.1 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内涵 .......................... 26
§4.1.1 第一阶段:社区教育政策的萌动期 ....................... 26
§4.1.2 第二阶段:社区教育政策的探索期 ....................... 27
§4.1.3 第三阶段:社区教育政策的试验期 ....................... 28
§4.2 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实施模式 ................................ 29
§4.2.1 以“地域为边界”的模式 ............................... 29
§4.2.2 以“中小学校为主体”的模式 ........................... 30
§4.2.3 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模式 ......................... 30
§4.2.4 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模式 ........................... 31
第五章 上海市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政策实施的概况及问题分析 ............... 32
§5.1 上海市社区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 32
§5.1.1 面向青少年为主的学校教育阶段 ......................... 32
§5.1.2 社区学院(学校)蓬勃发展阶段 ......................... 32
§5.1.3 终身学习为目标的阶段 ................................. 33
§5.2 政府推进上海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 ........................... 34
§5.2.1 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 ....................... 35
§5.2.2 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 36
§5.2.3 重视社区教育的规范化 ................................. 38
§5.2.4 提供社区教育资金支持 ................................. 39
§5.2.5 整合社会资源 ......................................... 40
§5.2.6 组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 42
§5.3 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和
五角场街道为例 .................................................. 42
§5.3.1 立法保障不足 ......................................... 43
§5.3.2 管理体制不健全 ....................................... 43
§5.3.3 资源利用不充分 ....................................... 44
§5.3.4 经费支持偏少 ......................................... 44
§5.3.5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 45
§5.4 提高政府推进上海市社区教育政策主体能力的政策建议 ........... 45
§5.4.1 建设法律法规体系 ..................................... 46
§5.4.2 完善管理体制 ......................................... 47
§5.4.3 整合辖区可利用教学资源 ............................... 47
§5.4.4 夯实财力支持 ......................................... 48
§5.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9
第六章 结语 ......................................................... 51
参考文献 ............................................................ 5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57
.............................................................. 58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从社区到社会,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都在于人,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
发展和普遍提升。尤其在当前,终身教育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学习型社
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社会形态,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区建设
与发展不断推进,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
区更成为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我国的社区教育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上海、天津、辽宁等地兴起。在
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社区教育推进工作力度逐步加大,在构建终
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
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新兴教育形式。开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
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愈来愈显其重要性。
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这 20 年间,人们习惯于把社区教育看作一项具体工作,
而没有把它当作一项公共政策来对待。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物质
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产生新的、强烈的教育需求。为适应时代的发
展,我们必须要上升到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在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怎样
进行战略安排、策略安排、措施安排和机制安排,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本文就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及
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这将会有利于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是
对社区教育研究理论的探索和补充,同时也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能力。
但是由于笔者可获得的数据资料有限,导致论文主题的研究覆盖面达不到全
国的水平,所以本文的论述将以上海市政府推进社区教育政策为例。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热情,在 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人类要向学习型社会前进之后,逐渐升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些拥有完善
的社区教育制度的国家也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因为各个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程度及组织形式、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所以各
个国家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美国,社区教育的运作载
体是社区学院,由州政府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指导。因此,关于美国社区教育的研
究则多是围绕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组织形式、课程管理、师资管理、筹资模式、
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在日本,公民馆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所以关于社
区教育的研究也多是围绕此中心点来展开。而在德国,开展成人职业教育是社区
政府推进社区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研究—
2
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成人职业教育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是学
者的主要关注点。
不论是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还是德国的成人教育机构,其公民
自治性都比较强。正是这个原因,通过阅读国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并归纳总结,
笔者发现各个国家的学者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集中于载体研究,或偏向于载体的
组织形式、管理体系等关于其自身的角度,或偏向于载体的资金来源、资源共享
等与外界第三方沟通的角度。而对各国政府在其本国范围内,发挥的推动社区教
育发展的作用这一方面,研究偏少。另外,关于对社区教育政策的执行策略、手
段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1.2.2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研究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了创造良好的青少年教育发展环境,我国出现了
以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从此开始不断发展壮大。随
着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大批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研
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对 2000—2009 年相关学术论文
和著作的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研究非常之多。但是,我国的社
区教育研究,由于开展的时间比较短,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范围也不够广泛,
不够系统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重复率高。研究社区教育的文章主要是论述
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本质、意义、功能等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
尚未形成体系,而且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与归纳的层面上,缺乏对深层
理论的探索,尤其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的社区教育理论构建问题。相关文献
诸如董勇的《刍议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杨晨、李娟的《我国社区教育“全
能化”现象研究》,吴遵民的《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
等等。
(2)以教育学角度研究的文章居多。目前在我国,主要是站在教育学的角度
来研究社区教育,将社区教育看作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网络、教育模式等。
另外也有一些文章是对全国或地方的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但它们也是从社区教
育自身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有效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做精、做活、做大社区教育”
而忽略了对作为社区教育政策主体——政府的研究。相关文献诸如梁艳萍的《
区教育:理论、实践与启示》,阮李全、冯子轩的《论我国社区教育体系的建构》
赵志祥、刘建新的《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促进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等等。除
此之外,也有一些学者是从推行社区教育政策的载体、模式、手段等角度,研究、
分析整合哪些资源来促进社区教育的推广。比如陈乃林的《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
摘要:

摘要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20多年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作用。在人们内在学习需求日益膨胀的当今,社区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社区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决定了其需要由最主要的公共部门——政府以政策实施的方式来提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上升到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在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怎样进行战略安排、策略安排、措施安排和机制安排,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这也是对社区教育研究理论的探索和补充,同时也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能力。本论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学者在社区教育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找出本论文主题的切入点,同时做好论文研究的理论准备。在逐个分析并归纳总结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成...

展开>> 收起<<
政府推进社区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研究--以上海市社区教育政策为个案.pdf

共60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0 页 大小:587.63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