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5 4 623.51KB 53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摘要
在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知”与“行”一直是其中重要的范畴,也是
历代哲学家们争相讨论的重要问题。“知”的来源是什么?取得“知”的方法和途
径是什么?“知”与“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先秦孔子、孟子诸子百家,
到两宋时代的二程、朱熹,再到明清的王阳明、王夫之,他们都无一例外对“知
—行”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而其中为各家讨论最激烈的就是“知”与“行”
先后问题,主要有“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三种观点。这些问
都推动着哲学家们不断思索与探究,也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为多彩绚丽的
篇章之一。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西方哲学中先进思想的涌入,马克思哲学成为其中
最瑰丽夺目的灯塔,指引我们不断前行。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相对应的马克思实践
观便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刻内涵以及原则高度都对中国传统哲
学知行观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和立场为视角,从知行关系、认识过程、
认识对象、求知途径等方面分别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的
异同点,从而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理论缺陷与局限性。同时将两者相比较有
着重要当代意义,这有助于启发当代人以正确道德意识指导其道德行为,推动中
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知行观 马克思 实践观 比较
ABSTRACT
Through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was alway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digms and a hot question for
philosophers` debating through the ages. What is source of “knowledge”? How to get
“knowledge”? 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cient
philosophers from Confucius to Mencius in PreQin dynasty, to Cheng Yi, Cheng Hao,
Zhu Xi in Song dynasty, till Wang Yangming, Wangfuzhi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y all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debating the question. And one of the most heated
questions was the sequence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e major points could be
concluded in three ways, “practice after knowledge”, “knowledge after practice” and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ited together”. All these questions pushed the philosophers
to keep thinking and ponder on them, which made this becam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istory.
While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swarm of western advanced ideas, Marxist
philosophy became the most glowing beacon which was guiding us to keep moving on.
Therefore, Marx’s practice viewpoint which is the counter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urned into the key study object. Its profound meaning and
principle height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viewpoint.
The thesis, standing o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s practice
viewpoint, compared the two subjects in the following way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the objective of cognition, the way to
get knowledge, etc. Thus, we found the defec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viewpoint. Meanwhile, this comparison had a grea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This contributed to help people to form a correct value to
guide their moral behavior,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Chinese Marxis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View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Karl Marx, The View of Practice, Comparison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 1
§1.1 课题来源 .................................................... 1
§1.2 研究意义 ................................................... 1
§1.2.1 理论意义 .............................................. 1
§1.2.2 实践意义 .............................................. 2
§1.3 研究现状 ................................................... 2
§1.3.1 关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研究现状 .......................... 3
§1.3.2 关于马克思实践观的研究现状 ............................ 3
§1.3.3 关于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比较研究现状 ........ 4
§1.4 论文创新点 .................................................. 4
思的”概念 ....................... 5
§2.1的含义及质 ................................. 5
§2.1.1“知”的含义及质 .....................................5
§2.1.2“行”的含义及性质 ..................................... 6
§2.2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 ................................... 7
第三章 中国传统知行观 ................................................ 9
§3.1 知行关系问题 ................................................ 9
§3.1.1 从“知”“行”两分到“知行合一” ...................... 9
§3.1.2 知行关系问题的本质 ................................... 10
§3.2 主要点 ................................. 11
§3.2.1“知先行后” .......................................... 11
§3.2.2“” ......................................... 14
§3.2.3 “知行合一” ......................................... 16
§3.3 价 ........................................18
§3.3.1 中积极义 ............................ 18
§3.3.2 中局限 ...............................19
马克思的践观 .............................................. 22
§4.1 马 .......................................... 22
§4.1.1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苦恼” ....................... 22
§4.1.2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 23
§4.1.3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原则高度 ............................. 24
§4.2 马要内 .................................... 24
§4.2.1 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 ................................... 24
§4.2.2 实践的基 ..................................... 26
§4.3 马论特及历地位 .......................... 27
§4.3.1 以学本 ...............................27
§4.3.2 划的标 ...............................28
中国传统行观马克析 ..................... 29
§5.1 .................................................. 29
§5.1.1 系 ................29
§5.1.2 “
............................................................. 30
§5.1.3的检
准 ...........................................................32
§5.2 相 ...................................................34
§5.2.1 象 .............. 34
§5.2.2“便
............................................................. 35
§5.2.3“径 ...............36
§5.2.4“的 ............ 38
中国 ............. 41
§6.1 伦 ....... 41
§6.2 现 ....................42
§6.3 文 ........................43
§6.4 社 ............... 44
结语 ................................................................ 46
参考文献 ............................................................ 4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50
致谢 ................................................................ 5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
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出发
点。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意义,同时联系中国历史与文化,
促进两者的思想结合是探索并发展真理的基本道路。以时代精神、现实实践为中
心,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积极展开思想对话,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要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
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因此,本文以将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比较为起点,将两者结合进行
比较研究,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主题。中国传统知行观对“知”与“行”的
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关系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中国哲学
特有的知行观。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现代不同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
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尽管他们的思想观点各不相同,
甚至相互对立,但又无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是对知行关系具有一定认识论意
义和实践论意义的探索。这对于理解知行的本真含义,进而反思和重新认识今天
的理论和实践的含义及其关系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同时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是西方哲学家们讨
论研究的重点之一。马克思实践观是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
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此将两者进行比较研
究有着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面临各
种思潮的挑战和诘难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未曾有过的
深层次重大问题。为此,必须立足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发展的现实,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方式,讨论两者关系,思索两者的重大变
化及当代发展的道路,从而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理论上,本文的意义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2
代构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马克
思主义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
领时,我们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就要将这一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
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曾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
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
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传
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
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经验。
通过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知行观
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2.2 实践意义
本文的比较,在实践意义上,有助于当代人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在现
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很多人在追逐名利的脚步中忘记了作为人本身所肩负的道德
责任,社会责任。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作为人的两种生活方式、存在形式,对
今天的人们重新思考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
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较之于以前的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现代人所面临
的诱惑和选择也越来越多。物欲膨胀、信仰缺失、诚信不足、享乐主义盛行、不
劳而获思想日益严重,这无疑是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与信念的多重考
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乃
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认知方式、认识对象、行为模式是现代知
行观的基础。其中“重行轻知”“知行合一”等观点对于指导现代人生活有着积
极的作用。同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
是对一切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理论视
野中,世界是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的一切联系与规律应在此
基础上理解。因此将两者结合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两者特点以发展适应中国国情
的实践观,有利于指导当代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3 研究现状
由于本文是将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两者相结合进行的比较研究,
摘要:

摘要在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知”与“行”一直是其中重要的范畴,也是历代哲学家们争相讨论的重要问题。“知”的来源是什么?取得“知”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知”与“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先秦孔子、孟子诸子百家,到两宋时代的二程、朱熹,再到明清的王阳明、王夫之,他们都无一例外对“知—行”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而其中为各家讨论最激烈的就是“知”与“行”的先后问题,主要有“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三种观点。这些问题都推动着哲学家们不断思索与探究,也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为多彩绚丽的篇章之一。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西方哲学中先进思想的涌入,马克思哲学成为其中最瑰丽夺目的灯塔,指引我...

展开>> 收起<<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比较研究.pdf

共53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3 页 大小:623.51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