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传播学研究——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

VIP免费
3.0 高德中 2024-11-19 5 4 1.06MB 51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摘 要
2009 年 12 月 7 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被称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
会”的会议,各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以及全人类应该如何联合起来遏制地球
变暖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以新华网、网易等为代表的中国网络媒体纷纷设置
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网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本文
将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运用媒介框架分析法对 2009 年 12 月新华网和网易对
次会议的有关报道进行抽样研究,对两家媒体的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体裁、
消息来源、报道基调等做出分析,以总结出网络媒体在此次报道中所采用的框架
特点,并分析不同媒体对框架的应用和组织有什么不同的倾向。同时,还将在框
架视角下考量网络媒体报道环境议题时视角发生的转变,以及网络媒体在环境传
播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框架理论 网络媒体 环境传播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held in Copenhagen, 7 July 2009
is regarded as the ‘last chance to save the earth’. The attitude of each country towards
the topic of climate changing and the way by which countries cooperate to fight global
warming are the two hot focuses of international media. Most of the Chinese network
media such as Xinhuan.net and Netease have opened the special online page to follow
this conference with huge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framing, this article used analysis methods of media frame to complete the sampling
research of the internet reports from Xinhuan.net and Netease. The main subjects of this
sampling are the quantity, topic, form, source and keynote of these reports from the two
media organizations. From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we are able to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the reports focusing on this conference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inclinations
to frame organizing and applying by different media. Also, the researches include the
testing of whether the internet media will change their standpoints when the topics is
about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any impacts introduced by the internet media on this
problems.
Key words: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Copenhagen, framing theory,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背景介绍. 1
§1.1.2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焦点所在 2
§1.1.3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相关研究综述.3
§1.1.4 网络媒体传播的特点及优势.4
§1.1.5 研究意义.5
§1.2 本研究的基本构想和创新之处.6
§1.2.1 本研究的基本构想.6
§1.2.2 本文研究方法.7
§1.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7
第二章 框架理论综述及本文研究方法.. 9
§2.1 框架理论综述.9
§2.1.1 框架理论渊源.9
§2.1.2 媒介框架概念及维度.11
§2.2 本文研究设计.12
§2.2.1 样本的选择.12
§2.2.2 类目构建方法.14
第三章 网媒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样本分析.. 16
§3.1 新华网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样本分析.16
§3.1.1 新闻数量总体统计.16
§3.1.2 报道体裁分布.17
§3.1.3 报道主题分布.18
§3.1.4 消息来源分布.19
§3.1.5 报道基调统计.19
§3.2 网易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样本分析.20
§3.2.1 新闻数量总体统计.20
§3.2.2 报道体裁分布.21
§3.2.3 报道主题分布.22
§3.2.4 消息来源分布.22
§3.2.5 报道基调统计.23
§3.3 新华网、网易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对比分析. 23
§3.3.1 新闻数量走势相似.23
§3.3.2 报道体裁略有差异.24
§3.3.3 报道主题存在较大差异.25
§3.3.4 消息来源略有差异.26
§3.3.5 报道基调差别不大.26
第四章 基于框架视角下的网络媒体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分析.. 28
§4.1 新华网、网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媒介框架特点. 28
§4.1.1 网络新闻的海量.28
§4.1.2 报道以消息为主 其他体裁作为补充.28
§4.1.3 报道主题分散且具有一定倾向性.28
§4.1.4 消息来源有所偏好.29
§4.1.5 报道基调中立的同时带有一定感情色彩.30
§4.1.6 框架特点总结.30
§4.2“政治议题”“环保议题”的构建.. 30
§4.2.1 作为“政治议题”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31
§4.2.2 作为“环境议题”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33
§4.3“环境正义”视角的构建和不足.. 35
§4.3.1“环境正义”视角代替“环境伦理”视角.. 35
§4.3.2 网络媒体在构建议题时的不足.37
§4.4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传播的效果.38
§4.4.1 网络媒体为环境传播提供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平台.38
§4.4.2 网络媒体为环保传播提供社会动员渠道.39
§4.4.3 网络媒体拓展传统媒体环境报道的空间.39
§4.4.4 网络媒体的引导舆论功能.40
第五章 结语.. 41
§5.1 本研究的结论.41
§5.1.1 网络媒体报道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报道框架.41
§5.1.2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对比.42
§5.1.3 网络媒体如何更好地推动环保报道.43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44
§5.2.1 局限性.44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背景介绍
2009 年 12 月 7 日—18 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 5 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
召开。此次大会的参与国家历史性地达到了 192 个,这些国家的与会代表,包括
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纷纷于 12 月 7 日左右到达,开始进行密集的磋商。会议讨论
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分别应该拿出什么方案来延续此协议;其二就是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和环
境问题,应该制定怎样的总体行动路线。这是一次必将决定地球命运走向的会议,
此次会议所形成的协议书也被寄予厚望,新框架公约的形成将标志着气候保护新
时代的到来。
《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的到期日在 2012 年,这份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就是约
定全球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009 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重要目的之
一就在于签署一份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延续《京都议定书》的功能,这也
是 2007 年在巴厘岛气候大会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之一。如若不能在哥本
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时通过一份新的气候公约,那在《京都议定书》失效前就很有
可能形成一段无限制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窗期”这不仅会导致环境问题恶化、
气候变暖进程加快,还将会是世界气候大会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正因如此,
种程度上说,此次会议“是拯救全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现实的情况是,世界各国就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迟迟无法达成共识,前
景不容乐观,因此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吸引了全球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009 年以来,在各种国际外交场合的议题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直是重中之重
中美两国对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态度甚至已经成为全球媒体热衷追逐的风向标,中
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各种场合中就此话题已经多次发表观点。
不难看出,本次会议已经或多或少地被当做解决当今全球气候问题的一次转
折点。与会者包括国家领导人、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一万五千名各
国代表,少数媒体则已经用“二战之后最重要的会议”来报道此次哥本哈根世
气候大会。
1992 年 6 月 4 日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即联合
国环境发展大会)上,就全球气候问题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 UNFCCC)。在当时,该公约是第一个真正把全球气候
候大会的
2
变暖问题摆上桌面的国际协议,提出了全面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
放的方案,目的在于遏制世界气候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该公约的生效日期为 1994 年 3 月 21 日,基本奠定了全球各国合作解决世界气候
问题的框架。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工业化国家。该类国家必须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削减其温室气体
排放量(基数为 1990 年的排放量)。在无法完成削减任务的情况下,公约同时允
许其向其他国家购买排放量指标。美国是工业化国家中仅有的未签署《京都议定
书》的国家。
第二类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义务没有明确化,但必
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援助。
第三类国家为发展中国家。鉴于其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工业经济,在接受
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不承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但公约禁
止该类国家出卖其排放量指标。
可以看出,对各类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公约有所划分与区别,同时,不
同类别国家履行义务的程序也有所不同。针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高的发达国
家,公约采取明确的措施对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并要求其承担一定
发展中国家遵守公约规定所产生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包括拟定并施
行包括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两方面的应对方案,以及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汇的
相关国家列表,在限制排放量方面并没有法律强制规定。综上所述,该公约创造
了一种责任公担形式,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免费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从而履行
公约义务。
§1.1.2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焦点所在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一直严肃对待包括《京都议定书》在内的联合
国气候会议制定通过的框架协议,并努力达到公约所规定的要求。在哥本哈根气
候大会中,各国谈判的焦点不仅在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如何延续“巴厘路
线图”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公约所具有的约束力更加持久和有效。中国和美国的代
表一直被媒体所追逐,因为他们分别是发展中国家阵营和发达国家阵营的代言人。
哥本哈根大会上,美国想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意图落空,大会后,所有的美国
舆论均一面倒地抨击中国政府,没有一家媒体想到发达国家在过去 200 年间的碳
排放量。
在此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学者、媒体所关注的热点总结下来包括四个方
面:第一、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应承担多少减排额度;第二、主要发展
摘要:

摘要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被称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各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以及全人类应该如何联合起来遏制地球变暖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以新华网、网易等为代表的中国网络媒体纷纷设置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网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本文将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运用媒介框架分析法对2009年12月新华网和网易对此次会议的有关报道进行抽样研究,对两家媒体的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基调等做出分析,以总结出网络媒体在此次报道中所采用的框架特点,并分析不同媒体对框架的应用和组织有什么不同的倾向。同时,还将在框架视角下考量网络媒体报道环境...

展开>> 收起<<
网媒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传播学研究——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pdf

共51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高德中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1 页 大小:1.06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