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7 4 718.39KB 77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来源
§1.1.1 研究背景
大学科技园是高等学校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依托,在校园或环绕校园建立
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它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面
向市场而进行横向联合的一种方式,是其科学技术向社会辐射和社会利用大学智
力的结合点,是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的接力区,是教育、科研、生产(实践)相
结合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世界大学科技园自五十年代自发兴起,出现了第一
个大学科技园的形式—斯坦福研究园,之后,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伴随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全球兴起一股兴建
大学科技园的热潮,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效法美国,在大学边缘的条件适宜地区
开辟科技园,以适应技术革新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方面,发达
国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国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短短
的十几年时间里先后建立了 60 多个不同形式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止 2005 年底,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已转化科技成果近 3000
项,有在孵企业 5700 多家,累计毕业企业 1400 多家,获授权专利 2000 多项,
供就业岗位 7万余个,吸引留学人员 2000 余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
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初见成效。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事
业虽然刚刚起步,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它们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不仅在转化科技成果、
培育科技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区域
经济建设和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经过 10 多年的创业与探索,我国大学科技园
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尽管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却一直
摆脱不了粗放式开发的影子。园区智力成果转化率一直比较低;企业和大学之间
貌合神离;在近两年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借大学科技园的
名义搞土地投机的现象;许多大学科技园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毕后,就失去了开发
的动力。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大学科技园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但是我国相对落后的科研体制、园区内各成员之间“各自为战”的观念、单一的
融资渠道以及保守的创业文化才是制约大学科技园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
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
2
在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布局和规模已经具备基本雏形后,我们必须提高对大学
科技园的认识水平。
由于上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科技园大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与发
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少,相关政策和法
规不完善,科技体制中存在许多问题束缚着高校孵化功能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
制的日趋建立和企业的发展壮大,高校内部、科技园入住企业以及高校与企业间在
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
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其自
身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要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完成大学科技园的历史使
命,大学科技园本身需要具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组织结构。本论文正是在
这种背景下选择大学科技园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1.2 选题的意义
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研究:
首先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我们现有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有哪些?现有模式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国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管理?要
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涉及到大学科技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包括大学科技园的
产生渊源、概念、功能、作用、特点等。在分析和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更加清晰地分析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而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研
究也将加深我们对大学科技园理论的认识。
其次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我国大学科技园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但它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高技
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其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要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功
能,完成大学科技园的历史使命,大学科技园本身需要具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灵
活的组织结构。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大学科学园区的管理模式不仅
是适时的,更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论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研
究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
和指导意义。
§1.1.3 选题来源
本选题来源于宋殿清、何建中两位老师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杨浦
知识创新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4EE38。我参加了其中一些关于
第一章 绪论
3
科技园方面的写作工作,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课题报告,逐渐加深了我对科
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的认识和兴趣,在查询大量的资料,最终选定《大
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
§1.2 大学科技园的研究现状
随着大学科技园建设热潮兴起,相关学术研究也随之出现。国外学者对大学
科技园的研究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分。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和园区外的相似企业进
行比较。以分析大学科技园是否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1]。 第二种是通过对某些
大学科技园进行个案分析,描述其产生的前因后果来阐述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必
条件[2]第三种是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探求大学科技园的最佳
发展模式[3].]对科技园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波特的”产业集群”学派、“创新环境”
学派、“创新系统”学派。
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科技园的竞
优势。他认为区域竞争优势往往是由成组产生的企业群落促成的(Porter 1991)。
企业集群在集聚过程中可得到更多的外部生产要素以及相关服务和环境的支撑;
同时在相互的竞争与合作中又保持着较高的经营效率和灵活性,提高了科技园的
整体竞争能力。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由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学者组成)提
出社会文化环境与创新活动之间密切相关,区域创新环境使得创新机构能够创新
并且能和其它创新机构相互协调,因此该学派更强调科技园内社会文化的建设以
及创新主体之间的集体学习和协同作用。
“创新系统”理论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中观层次即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该理论强调创新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园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区域创新
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机叠加。因此科技园的建设要注重促进
创新网络形成和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由于科技园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因此国内学者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带有明
显的借鉴国外经验和政策建议的特点。前者如:陈建敏、李子和夏亮辉写的《世
界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比较研究》[4]、 林烨写的《浅谈外国大学科技园对我国高
校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启示》[5] 、 张雷写的《国外科技园运行模式对我国大学科技
园发展的启示》[6]、米家宁和黄丽华合著的《英国剑桥科学公园案例分析》[7]
文华写的《剑桥大学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兼析对我国高
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
4
技术园区建设的启示》[8] 、宁越敏著《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的营运和发展》[9]
朱栋梁著《世界主要科技园区成功经验及其启示》[10], 这些文献对国外大学科技
园的发展历程、现状、运行机制和成功的因素等作了大量的阐述,为我国大学科
技园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国内学者对我国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政策建议是从多个角度展开的例如我国大
学科技园的职能与定位,发展与规划、运行与管理等。关于大学科技园的职能,
李仕明、韩春林、杨鸿谟合写的《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定位》[11]认为将高校建设
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高技术产业开发“三位一体”基地,建设、
发展大学科技园,则是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高技术产业开
发“三位一体”基地的载体。梅萌在《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职能与孵化体系》[12]
重点强调了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职能.
关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规划,吴平、卫民堂写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思想》
[13]提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重点、资本运营与风险投资并举及开放、
融合、共享的发展战略,宁钟和郭熙保写的《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14]
出科学研究国际化、技术开发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组织集团化、运作
机制股份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六大发展战略。李卫、蔡言厚、兰云写的《建设一
流大学,发展科技园区》[15]认为“一流的经济要由一流的大学来支撑,建设一流大
学,发展科技园区必须同步进行、统一规划。” 陈洋和张定青在《大学科技园可
持续规划刍议》[16]中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园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即倡导科技、以人为
本、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秦昕、陈士俊、秦旭合写的《关于中国大学科技园建
设的若干思考》[17],则对大学科技园的主体、融资渠道、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
关系、大学科技园的选址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袁靖宇、常向阳、
丁同玉在《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初探》[18]中提出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原则和评
估体系。
关于大学科技园的运行和管理,吴平、卫民堂、徐海波在合写的《科技园管
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19]中分析了三种管理模式:以日本筑波科技园为代表的行政
化管理模式、以东北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公司化管理模式、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
中介促进为主的模式。方卫华在《科技园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20]
出孵化器型科技园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化服务产业区型科技园市场化的中介机
构.林宝琨写的《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的探讨》[21]提出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和创业的
机制、按现代企业运行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
随着我国大学科技园逐渐从硬要素建设转向软要素建设,有关研究也已从最
初的表面性、概念性描述转向发掘大学科技园内在的运行机制。例如:潘苏、王
第一章 绪论
5
小绪、吴树山合著的《论环境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影响》[22]从国家科技创新大环
境、软硬环境和高校自身环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影响。孙
华林著《论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人文环境》[23]指出大学科技园发展要具有“以
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认为人文环境由人文学科、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科
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等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黄乾所著的《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政
府角色定位》
[24]论述了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北大王缉慈[25]和盖文启
[26]分别从企业集群和创新网络的角度阐述了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培育特色
的地方企业集群和创新网络,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纵观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虽然各种著述颇丰,但大多集中在大
学科技园功能、发展战略、运行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对大学科技园的管理
模式和体制的研究还很少,国内主要有李春梅、施建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
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探讨》[27]严良《我国高新区管理模式现状与对策探讨》[28]
神赋《世界科技园管理体制比较与启示》[29]万华《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型》
[30]、安毅《国际知名科技园管理体制比较和借鉴――兼谈未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
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31]、吴秋凤、危怀安《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效管理体制的构
建》[32]、刘莹、王守红《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研究》[33]等,可见目前在我
国对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阶段。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探索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和模式的设想。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就世界大学科技园基本理论,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世界主要典
型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
完善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建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并且以上海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案例研究对象。全文分四大部分共七章,对我
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研究。具体包括:1、世界大学科技园的基本理论,包括孵
化器理论、三元参与理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理论等;2、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
定位及作用
第二部分:世界典型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本部分对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
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
6
科技园、剑桥科技园等几个典型科技园管理成功经验的分析,从而找到对我国大
学科技园管理的启示。
第三部分:我国大学科技园研究,包括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
题;现有管理模式的分析以及完善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建议和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
和制度的设想。
第四部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
园为例,分析研究了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
了完善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建议以及管理运行和管理策略的设想。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
1、在理论上,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科
技园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建议,并且提出构
建高效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和完善大学科技园内部制度的对策;
2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实证研究,笔者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科
技园详尽的调研,对上海理大学科技园的背景、资源、定位、建设及发展做了介
绍,分析了其在管理运行上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完善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管理模
式的对策,并且提出了适合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营的策略,包括正确的目
标市场定位、科技园本身的体制创新和文化建设。
§1.4 论文的结构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大学科技园的概述,在这一章中,
笔者总结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作用,使读者对大学科技园有一个比
较清晰的认识。第三章是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大学科技园研
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元参与理论、孵化器理论、企业集群理论、创新和创新系
统理论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这些理论是大学科技园研究的基本理论,也是经验
研究的前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回答了大学科技园是什么,功能有哪些。第
四章是国外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和启示,在这一章里,比较了国外科技园管理模
式的类型、特点,重点分析了硅谷、新竹科技园和剑桥科技园在管理上的成功因
素,三个不同管理模式的科技园在管理上的特色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和建设的
启示和借鉴意义,例如,硅谷的投融资体制是目前世界上成功的典范,新竹的政
府扶持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亚洲地区的科技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剑桥的科研成
果转化和剑桥精神做的非常成功。第五章是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行模式的现状、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来源§1.1.1研究背景大学科技园是高等学校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依托,在校园或环绕校园建立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它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而进行横向联合的一种方式,是其科学技术向社会辐射和社会利用大学智力的结合点,是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的接力区,是教育、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世界大学科技园自五十年代自发兴起,出现了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的形式—斯坦福研究园,之后,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全球兴起一股兴建大学科技园的热潮,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

展开>> 收起<<
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pdf

共77页,预览8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77 页 大小:718.39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7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