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风险管理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5 4 630.08KB 59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理论来源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原则从最初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只做好贷款”
调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经历了 60 年代以后的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70 年代末的资产
负债风险管理阶段,80 年代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
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及大和银行倒闭
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说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
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国际银
行业资本充足性管理的理论,并对市场风险进行了补充2001 1月,在总结国
际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
见稿)》,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将市场风险和
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约束的范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
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
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The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ERM[1]
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中,往往不能考虑各种风险间的相关性,有时对不同类型
的风险分析会得出相互矛盾的分析结果,从而不能从整体客观反映风险的状况,
不利于各级决策人员在决策时与其他部门决策者间的合作和协调。全面风险管理
采用的是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该方法是通过建立将各
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
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
构内部模型的 VAR 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
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
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
风险与资本管理。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能够将银行的多种风险相加总,最终得出
一个总数,这个数字代表着该银行的全部风险价值,可以作银行间比较,也可以
作为金融监管当局最主要的监管指标。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风险管
2
独核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
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2]
从以上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将是未来银行风
险管理的发展方向,风险分析方法一体化的趋势将要求建立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
的方法与模型。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至今尚无一种综合
的方法来对两种风险统一分析,建立模型,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
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而一种同时包容所有风险,包括操作风险等等的一
体化方法,是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2.现实来源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
不能跟上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
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对于我国大多
数银行来说,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并没有真正建立,无论是内部稽核
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
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
险管理职责。由于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使其难以总揽全局。对于
分散在其他部门的风险未能起到检查督促作用,有时只能任由各部门自立门户、
自成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中已经有了具体的落实措施。当
前,我国银行主要是考虑信用风险,基本上没有考虑利率和操作方面的风险,离
全面风险管理的新方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本文试图通过对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中最主要的利率风险作同步分析,介绍
一种分析风险的方法,提供一种允许金融机构立即开始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
关联性纳入考虑范围的具有实用性的模式。
§1.1.2 课题意义
目前,世界上几乎每个金融机构都是由不同的部门分别分析信用风险和利率
风险的。从历史上看,资产负债部门关注利率风险,而信贷部门则关注信用风险。
利率分析着重于高度量化、市场化的风险度量,而信用风险主要是定性的并且是
基于财务会计数据,因此两者在文化上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人们认为利率风险管
理是一门科学,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艺术。然而,这种文化分歧在过5年中
已经大大地缩小了,而且对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进行联合分析的趋势在美国、日
本和欧洲已经表现得非常强烈[3]
第一章 绪论
3
在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中,信用风险一直是监管的重点。这与我国信用制度不
完善、银行坏账沉淀较严重、信贷风险十分突出的情况相适应。但随着利率市场
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有所增加,并已对商业银行造成现
实损失,而且利率风险在银行利率放开的情况下将更为突出。由于任何金融风险
在其形成之初都有一定的隐蔽性,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在
此之前若掉以轻心就可能在将来遭受巨大损失。因此,为免蹈美国储贷协会危机1
覆辙,现在就对我国银行的利率风险加以关注与研究已十分必要。尽管中国银监
会决定我国银行业2006 年不采用《新巴塞尔协议》,但在监管实践中将尽可能
地吸收《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框架,并逐步实
现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 因此,在全球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趋势
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相关性及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对于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同步分析的研究,安东尼·G·科因、罗伯特·A·
兰和杰斯·莱德曼在其所著的《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3]中作了详细的介绍,
们运用有风险负债的默顿模型推导出与无风险利率相比有风险负债的信贷利差,
并对利率与资产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资产波动、利率波动和均值回归对信贷利差
的影响作了分析。
在同时分析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章。强斯[4]
Chance,1990)运用或有债权的方法分析了零息债券违约风险和持续期的关系
指出,在违约风险下零息债券的投资组合等同于一个对无风险资产的多头和对标
的资产看跌期权的空头。债券的持续期是无违约风险债券持续期和看跌期权持续
期的加权平均。风险债券的持续期短于到期日,而且不是免疫的。然而,强斯的
研究仅局限于标的资产确定的情况,而更多的情况下,标的资产是随着时间发生
变化,即符合布朗运动,这成为本文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探讨在更一
般情况下,零息债券违约风险和持续期的关系。
郎司塔夫和舒瓦茨[5]Longstaff and Schwartz,1995)评价了当时的研究现状,
对风险固定利率债务和浮动利率债务的定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对司姆考、
1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发生了储贷协会危机。当时,美国储贷协会的资产大部分是固定利率的长期贷款,而负
债却大部分是短期存款。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当局放松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短期存款利率大幅上升,从而
使得储贷协会的成本大幅上升。但由于长期贷款的利率是固定的,储贷协会的收入没有增加,这就导致了当
时大量储贷协会的亏损以至于最后不得不破产。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风险管
4
泰及玛和范·德文特(Shimko, Tejima and Van Deventer,1993)公式的修正,这一
修正公式允许银行在资产达到某个独立于融资结构的临界值 K时能够破产。同时,
郎司塔夫和舒瓦茨提出了信用利差的概念,以此将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纳入同一
模型中研究,并运用信用利差模型对美国债券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郎司塔夫和
舒瓦茨的方法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的整体管理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框架。但
郎司塔夫和舒瓦茨对信用利差的具体形式并没有明确界定,而且关键没有解决一
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信用利差可以作为违约风险的衡量指标?这是本文要
解决的另一个理论问题,为下文采用信用利差模型作实证分析确立理论依据。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文献对风险管理课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风险管理基础
理论的研究,包括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综合研究;对信用风险的度量的研究;
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这类研究并不针
对特定的金融机构以及应用领域作具体的分析;二是对银行涉及的某一类风险(如
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的管理进行研究。这类文献为数众多,但大部侧重于研究
风险管理的工具、模型和技术;三是对与风险防范、控制相关的银行法人治理结
构、内控机制等制度因素的研究,这类文献对风险管理技术一般较少涉及。目前,
从构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角度来探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文献尚不多见。
由此可见,面向全面风险管理的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
深入。
我国目前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方面。唐国储《内部控
制、全面风险管理与新资本协议》[6]2004和张文峰《谈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
制》[7]2005分析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金文华《建立全面风
险管理体系探析》[8]2005从培养风险管理队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建立独立
风险管理组织框架的方面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杨振峰《建立
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9]
2003提出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可以分解为设置
风险偏好、建立实施条件、过程控制三部分。
此外,对全面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构建的文章也有许多。崔滨洲《新巴
塞尔协议与中国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10]2004)在详细介绍了新巴塞尔协议
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后,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障碍,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韩晓峰《全面风险管理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2]
2004
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影响。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
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1]
2004依据 COSO 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第一章 绪论
5
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模块与框架。王卫东在《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11]2001)一书中对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借鉴西方商业
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理论,提出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型。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较多的从商业银行业务角度探讨
对风险的管理,且大都局限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工具、模型和技术研究,在
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多停留在初步阶段,而对推动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两个
关键领域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却少之又少。这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一
个切入点。
目前从期刊网上可以查到的国内研究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相关性的文章非常
的少。谢云山的《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相关性分析-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新
型风险管理模式》[12]2004)分析了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关系,通过对信用风
险和利率风险相关性的模型分析,得出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负相关的结论,并分
别对美国债券市场和中国债券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刘小莉的《信用风险和市场
风险相关性的度量研究》[13]2006)研究了信贷组合的风险来源及其相关性结构
的识别,指出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相关性的理论与经验证据,最后提出了度量信
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关性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他们的研究都相对简单,没有系
统的理论支持,对我国的实证研究仅停留在表面静态分析。鉴于信用风险和利率
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国内目前对两
者相关性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空白,因此,本文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对一个问题的思考:目前世界上包括我国的商业银行,
都是由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部门关注利率风险,
信贷部门则关注信用风险,往往不能考虑两种风险间的相关性,如果我们能够证
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存在某种密切的联系,是不是可以说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部门和信贷部门的有些工作重叠了呢?如果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时加强两个部门
间的合作和协调,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纳入同一体系研究,是不是可
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呢?
本文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国外的相关性模型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为
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进行了
实证研究,以证明理论假设的正确性。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具有建设性
意义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风险管
6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理论证明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信
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负相关性。在研究过程中,采用EVIEWS 统计软件对我国
债券市场中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做了线形回归分析,找出了两者的相关性。
§1.4 论文架构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依次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了课题的来源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
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阐述了文献综述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然后运用
国外的相关模型证明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紧接着对于国外模型的缺
陷进行了修正,最后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利率风险和信用
风险的相关性,然后对实证分析模型进行了改进和补充说明。
第四部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分别从风险的动因和管理现状研究指
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具有动因根源和管理根源。
第五部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分别提出了双重管理模式,
风险走廊调控机制以及整体风险管理对策。
§1.5 论文创新点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论创新,实证创新和概念创新。
理论创新部分,主要针对国外研究模型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和补充。针对强斯
模型仅从静态的角度证明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负相关的缺陷,文章研究了动态资
产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相关性,将模型的结论推广到更宽泛的范围。针对朗斯
塔夫-舒瓦茨模型未对信用利差的概念进行有效的界定,文章对此进行了补充分
析。
实证创新部分,对于朗斯塔夫-舒瓦茨模型在我国具体研究时进行了改进,
衡量利率风险的持续期变量代替了朗斯塔夫-舒瓦茨模型中的国债收益率变量,
化了实证分析的结果。
概念创新部分,提出了“风险走廊”的概念,在走廊内,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的波动此消彼长,可以使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使得商业银行的总风险均
衡在银行期望的位置上。可以在事先预测风险和预控风险的发生,可以把风险的
损失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初步的研究。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课题的来源及意义§1.1.1课题来源1.理论来源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原则从最初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只做好贷款”,强调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经历了60年代以后的负债风险管理阶段,70年代末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80年代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及大和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说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国际银行业资本充足性管理的理论,并对市场风险进行了补充。2001年1月,在总结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

展开>> 收起<<
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风险管理.pdf

共59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9 页 大小:630.08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9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