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5 4 820.7KB 89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银行信贷风险是贷款业务的伴随品,也就是说只要银行有信贷业务发生,就
必定产生一定程度的信贷风险。而且,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当前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比较严重,信贷风险管理巫需加强。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
制,各家商业银行还是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中,各商业银
行还是将大量精力集中在规范的贷款操作,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以及加大法
律清偿手段、力度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思想及完善的信贷风险管
理机制。
2001年1月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草案第二稿,
全球范围内征求意见,提出实行以最低资本要求、央行监管、信息披露(即市场纪
律)三大支柱为特点的新的监管框架。新资本协议鼓励各国银行采取IRB法
(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es 内部级法),强用内评级础的
方法来衡量风险资产,进而确定和配置资本;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法
时,必须在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管理手段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实行改革,以满
足最基本的条件。新资本协议在2002 年正式发布,2005年开始实施,并安排了三
年过渡期。这对于信贷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的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协
议代表了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作为事实上被国际金融界普遍认同的国际标准,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如同商业银行必须遵循的银行经营与管理的“ISO标准”只有满
足了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才能在日趋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中得以生存与发展。
我国央行也初步确立了在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力
争按照“内部评级法”实施资本监管的指导思想,引导商业银行依据巴塞尔新
本协议建立自己内部评级体系。不过,要真正符合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我国银行
业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完成,否则,连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最基本条件都无法满
足,这些工作主要包括:在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必须实现跨越;
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以为信用级别的确定创造条件,实现由定
性分析逐步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渡;必须整合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信
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在信贷组织的安排和设置上均必须体现新协议所倡导的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2
经营理念和管理的思想。
正是考虑上述背景,笔者认为,作为以信贷资产营运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
为适应竞争的需要,为跟上国际监管标准,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贷管
理机制,通过有效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来识别、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障
信贷资金运动的顺畅,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和生存能力。
§1.2 写作目的与意义
在金融业日趋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化解和防
范银行风险,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保证银行审慎稳健经营
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最突出的任务之一。这不仅对我国转轨时期商
业银行微观经济行为的重塑,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发挥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和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怎样在不断开放和前进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来提升银行的整体评价水平是
我们所关注的。首先,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政治背景,银行信
贷管理体制存在不自觉地压抑“非公经济”的信贷投资,存在着“信贷偏向”,
使得信货资金配给没有按照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发放,在非公经济成分在我国地
位不断上升的今天,对于信贷的投向和发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夺。其次,在
信贷风险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放权让利--内部人控制—信贷风险激增—加强
监管—信贷紧缩—企业恶化—创造新的不良贷款”这样一个怪圈,怎样在现有的
信贷内控和管理制度中把这个怪圈予以最大程度阻止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其三,
现有国有银行信货管理体制不健全,内控机制薄弱;信贷风险评估方法简陋、粗
糙,即仅仅使用主观分析和传统财务比率指标判别银行信贷风险;对于企业评级
和授信的客观性还不够,直接造成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出现。其四,国有商业银
行在我国全部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总体份额中比重很大,但盈利能力一直不能有
效提高;央行现在下放各自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调节控制,加大
了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议价空间;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着怎样协调利润最大化和信
贷风险产生的两难问题。由此,我想到了作为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
究》这个题目作为我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题目。
第一章 绪论
3
§1.3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历的从传统的主观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统计的方
法应用到现在的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已经走过了30 多年的漫长历程,在信贷风险
综合管理、风险识别与分析、抵御风险的策略、风险监控与预警等方面,形成了
一整套趋于完整的方法。目前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及风险评级
系统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的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
和提炼出来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成为各国银行进行监管的参照准则。
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金融理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
础。主要包括:马克威茨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布莱克和舒尔茨创立的期权定价理
论、斯蒂格里茨等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顺应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
的产生和发展而提出的风险价值理论等。
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贷风险的度量主要依靠各种财务报表提供的静态的数
据以及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对信贷风险进行相对主观的或定性的分析。如经典的
“6C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银行业普遍开始注重信
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信用风险的权数管理方
式,在此基础上,银行业形成了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信
用评分方法和神经网络分析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
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贷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
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贷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传统的信贷风
险管理方法相比,现代信贷风险量化模型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对风险的分析和定
价的基础之上,引入数理统计、系统工程,甚至是物理学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
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调节、监测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这些
模型和方法己经成为当今银行机构在风险复杂、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保护手段。另一方面,由于作为银行主要风险之一的信贷风险难以被量化,
而这些模型和方法在建立信贷风险量化过程中,订立了很多主观性很强的假设、
参数,估计是否准确一直是人们怀疑的。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4
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四种现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别为,J.P摩根银行开
发的基于借款企业等级转移的Credit Metrics 模型,穆迪公司开发的基于借款企
业权益变动的KMV模型,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基于保险精算学原理的
Credit Risk+模型,以及麦肯锡公司开发的基于宏观经济变量对企业违约概率影
响的模型。
基于国际上信贷风险度量理论的快速发展和各模型建模理论、数据来源、应
用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后来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和部分的学者对各大模型进行了
比较研究,以发现其中的共性与不同。巴塞尔委员会于1999年对现有的信贷风险
模型量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在监管中的应用进
行了研究,Crouhy等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了当前基于信用风险模型,Kem等通过将
credit Risk+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和CPV模型的比较,特别是考虑了这些模
型在贷款组合中的应用,分析显示,运用这些模型分析时得出的结论不同主要在
于 对 违 约 相 关 性 估 计 的 不 同 。 Gordy 在 1998 年 研 究 了 creditRisk+ 模 型
creditMetrics模型。其认为尽管两种模型表面上看来具有相当不同的数学框架,
但是两者是“用不同的语言讨论一个相同的话题”,并用数学推理讨论两种模型
相互转换的可能性。
由于Credit Risk+模型具有非常复杂和严密的数学推理过程,Godry在2002年
提出点近(saddle Point Approximation)方法credit Risk+进行
进。Herman Haaf等则根据Gicse 的方法对Credit Risk+模型进行了改进。Baizaro
等根据发展中国家相比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资产风险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和相关
性,选择了Credit Ris+模型来研究阿根廷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并用根据巴塞尔
关于内部评级方法的资本要求与分析结果进行比较[1]
(2) 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度量方面,采取主观评价色彩很浓的传
统方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
贷决策,并采取所谓“两呆一逾”的口径对不良资产与贷款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这种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弊端百出,现已被美国和加拿大商业银行通用的、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推荐使用的以风险度为依据贷款五级分类法所代替。
目前,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大量的企业贷款及
债券信用记录的样本数据,国内对信贷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财务报表对企业的
信用状况的研究,在银行信贷风险度量方面主要是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行
第一章 绪论
5
定性的分析。
对于信贷风险模型,国内已经有许多的学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如薛峰(1993)
从宏观经济主体以及经济体制等不同角度对信贷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我国
现实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信贷风险进行了实证描述。王春峰[2]等(1998)将判别分析法
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中,并讨论了作为传统建模工具的优缺点。周小川[3]
(1999)介绍了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并提出包括债转股在内以解决企业
债务为先导的银企债务重组方案。王春峰等[4] (1999)将统计和神经网络方法组合,
进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陈忠阳[5] (2001)、陈建梁[6] (2002)等则着重介绍了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些模型和方法,试图揭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方法
和体系在市场经济中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
对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4种现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由于条件限制,国内学者
Credit MetricsKMV[7]
(2002)3:KMVCredit Metrics
Credit Risk+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他们的基本原理和相应优缺点。沈沛
[8] (2002)等通过对比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信用风险模型,提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
指导意义。杨星[9]等(2004)采用了KMV模型的框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
动的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对上市公司的违约频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阎庆民[10]
(2004)将Credit Metrics模型引入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通过样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物R进行测算,进而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和资本要求进行评
估。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自身不断摸索以及对西方
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对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就目
前的理论研究来看,介绍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而
进行有益的分析和创新的较少:定性分析较多,而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
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较少;对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信贷风险的事后分析较多,
前馈控制分析较少。而且在实际应用这些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和管理技术方法,来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状况时,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1.4.研究框架
虽然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从风险防范的角度看,有些信贷风险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进行防范和
化解,有些则可通过制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选择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6
适的金融管理策略和金融工具,对信贷风险进行处置的技术性控制手段主要包括
贷款定价、信用评级、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产品;制度上的安排与设置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银行外部制度的约束,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信贷风险管
理中既要使用技术性控制策略,也要加强银行内外的制度建设才能有效控制信贷
风险的发生。本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这个部分介绍全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思路、研究方法和
文章的总体框架和构成。第二部分:银行信贷风险释义。对于银行信贷风险进行
全面理论阐述;从国家金融市场、经济调控背景等宏观层面上予以分析;并且阐
述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第三部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
风险探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探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成因以及刨
析信贷风险的机理问题。第四部分:对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经
济学分析,并且对传统的信贷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第五部分: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的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对中国建设银行长沙市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
及其存在问题的剖析,本文进一步从定量实证的角度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进行
了探讨,为后面的对策研究打下了实证基础。第六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
策研究,通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和解剖,着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内控
制度和外部措施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候,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首
先以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作为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其次,构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从银行的内部来减少操作风险产生的
可能性;最后,银行的外部监管制度是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补充,即完善预
防性管理与市场约束机制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银行信贷风险是贷款业务的伴随品,也就是说只要银行有信贷业务发生,就必定产生一定程度的信贷风险。而且,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比较严重,信贷风险管理巫需加强。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各家商业银行还是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中,各商业银行还是将大量精力集中在规范的贷款操作,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以及加大法律清偿手段、力度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思想及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2001年1月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草案第...

展开>> 收起<<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pdf

共89页,预览9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89 页 大小:820.7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89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