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上海市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教育发展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605.88KB 45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来源
如何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2002 11 3日举行的第 14 次上海市
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主题,也是上海市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新世
纪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 WTO
今后五到十年,将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世界
级城市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必须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
条发展主线,实现经济、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共同发展。
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终追求的目标;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
展,是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促进人口、经济的协调发
展并进而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年来,上海
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一些经济发展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
级城市的初级标准,但是,上海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投入驱动型的增长
模式,第三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与世界级城市相比还有很
大的差距。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人口红利”期将很快被人口老龄化所代
替,留给上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并不很多。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状态—反映”框架指标来看,上海人口教育质量虽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
界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教育投资的比例和教育经费总
额还比较低、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的规模还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
要求等等。
要促进上海市人口经济的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保持和加快上海城市现
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计划生育、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方法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作
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教育不
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通过科技
发明和创造、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教育的外溢作用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是促进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对于促进上海市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早期研究,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理论、凯恩斯和汉森的“停滞理论、科尔和胡
佛的“经济起飞理论”等关于人口对经济作用的理论,以及“经济促进人口增长
促进上海市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教育发展研究
2
论”人口转变论宏观、微观人口经济理论”和“生育率临界假说”理论等
关于经济发展对人口生育率影响的理论。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两种生产”
理论,揭示了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为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
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出了相对人口过剩是市场经济初级发
展阶段的必然现象。此后,对人口质量的研究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
早期的代表观点主要有从“物质”“精神”出发而形成的“两分法”“智、德、
体”出发而形成的“三分法”,以及从个体社会性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体力、智
力、心力”人力三要素学说。这些观点,虽然考虑到了人口质量应该具有的社会
性,但在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上又重新回到了个体发展的老路。实际上,我们在考
察、衡量人口质量的时候,有必要跳出局限于个体本身发展的窠臼,把更多的注
意力放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因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人口质
量提高的最终意义所在。当代对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研究,是随着人
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本理论突出了人口质量和人力
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其核心是教育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比较分析的手段,
通过上海和北京、纽约、东京等城市在人口、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
上海市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了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
策。本文的创新点是:跳出了人口发展个体化的视角,从社会化的角度,论述了
教育在人口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借鉴“驱动力-状态-反映”可持续
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了上海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章 教育在人口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3
第二章 教育在人口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终追求的目标;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
展,是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人口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是指人口的
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其次是指经济发展的
速度、规模、层次必须以当地人口条件为基础,并将影响和促进人口各个方面的
发展和改善,最后就是人口要素和经济发展要保证与资源、环境等整个社会的协
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直接推动了经
济的发展,还通过科技发明和创造、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拉动消费和投资等教
育的外溢作用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教育是促进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
关键。
2.1 关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人口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体,主要包括结构、空间、数量和质量四
个要素,其中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由于两种生产是我
们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相对人口过剩又是市场经济初级发
展阶段的必然现象,因此,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就成为人口经济协调发
展的必然要求。
2.1.1 两种生产原理是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两种生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
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在深刻洞悉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
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揭示了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的
本质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武器。[1]
首先,两种生产的本身就是人口与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两种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
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
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
生活本身。”显然,这里所讲的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就是指物质资料
的生产,而“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值”
就是指人类自身生产,即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对物质资料生产、
再生产和人口生产、再生产论述的雏形。此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一书中,对“两种生产”思想进行了更精确地概括:“根据唯物主义地观
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
促进上海市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教育发展研究
4
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其次,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又是我们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的指导思想。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自身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
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
应,这种相适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种生产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
用。如何使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相适应,是保证经济
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当“两种生产”的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调时,就会影
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国民经济的破坏,发生社会动荡,从而延缓
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2]
2.1.2 相对人口过剩是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3]
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时曾经指出,“资本主
义生产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本身,而且总是与
资本积累相适应的生产出雇佣工人的相对过剩人口。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
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1传统经济模式(Ⅰ)与新经济模式(Ⅱ)劳动力供需变化比较示意图
从上面的劳动力供需变化比较示意图可以看到,在传统经济时代,由于资本
主义生产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资本增殖,市场竞争将迫使资本家或者企业主
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投入,即资本积累来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随着资本积累
或集中,为企业进行进一步的资本改造和技术革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方面
将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将使那些没有完成资
本积累和技术革新的传统企业被淘汰出局,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这就是
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传统经济模式下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而在新经济模式下,
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改造和创新,而要完成技术改造和创新,就必然
需要大量人才,因此迫使企业把目标定位于人才有机构成的提高,大量的人才需
求也就导致了人才的缺乏。
技术进步
资本集中
劳动供
给增加
传统企业
被迫淘汰
资本有机
构成提高
劳动需
求减少
技术创新
人才有机
构成提高
人才需
求增加
Ⅱ新经济模式
第二章 教育在人口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5
2.1.3 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是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一定限度的人口数量是物质资料生
产得以实现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密度的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无法进行。
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口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开始,也是社会生产的开端,社会生
产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具体来讲,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从事物质生产,氏族内部才可能进行分工。此后,人
口自然增长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扩大分工和协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即使是在现代的机器大生产时代,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因
为机器等生产资料只有和劳动力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要进行社
会生产,最低限度的人口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任凭人口的自然发展,虽然经济
的发展进步将促使人口在数量上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由于其反作用在时间上的
迟滞性,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人口数量的过度膨胀,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人口是一个质量、数量、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在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中,除了人口增长会带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和增加社会负担、侵占资本投
等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之外,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决定和依赖于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果人口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无疑人口数量的
增长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如果人口质量
达到甚至超越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人口数量的增长无疑会
极大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质量,既是人口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其理论的核心与基础。
对其概念内涵的具体所指,人们曾经发表过各种不同的见解,概而言之,国内主
要有从“物质精神”出发而形成的“两分法”和从“智、德、体”出发而
成的“三分法”。其中“三分法”认为:人口质量是指社会人口所反映的身体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总和,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遗传素质和健
康状况,是人口质量的物质要素;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状况和智力发
展水平,是人口质量的智力要素;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等,
是人口质量的精神要素。
[4]此外,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的李景毅教授从个体社
会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体力、智力、心力”人力三要素学说。可以看到,
论是哪一种表述,都仅仅是从以“就事论事”“就物论物”的方法在“就人论人”
李景毅教授虽然考虑到了人口质量应该具有的社会性,但在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上
又重新回到了个体发展的老路。实际上,我们在考察、衡量人口质量的时候,有
必要跳出局限于个体本身发展的窠臼,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
调发展上,因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人口质量提高的最终意义所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研究,是随着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后,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不断发
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为衡量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标志。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家沃尔什于 1935 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问题来源如何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是2002年11月3日举行的第14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主题,也是上海市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今后五到十年,将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必须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条发展主线,实现经济、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共同发展。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终追求的目标;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

展开>> 收起<<
促进上海市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教育发展研究.pdf

共45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45 页 大小:605.88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