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464.31KB 52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
济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进一步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国家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
补性,获取双赢多赢的经济合作利益。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
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甩掉相
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
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
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移出
国与承接国的双赢加入 WTO 后,在中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协作的大背景
下,中国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更积极、合理地接收中
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传统产业,以
提高中国的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产业结构跨国调整的不断升
级,当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已不仅仅是传统产业的整体转移,而且是新兴产业的转
移,更为重要的是新兴产业总体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全球重新布局。同时,
服务业外包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重要特点。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7
服务外包业务转移额超过 6000 亿美元,2010 年将超过 1.2 万亿美元。高科技、
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占跨国投资的比例大大提高。这种调整是在世
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地配置资源,有利于世界资本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中国进一步
扩大对外资的引进和总体经济结构的改变,我国抓住个有时机,推进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抓住发达国家向外
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承接产业转移以提升自身产业结构水平,是发展中国家加
速工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但是论是达国还是展中家,能不
虑国际产业转移对自身带来的正负经济效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同时存
在,无论是对产业移出国还是对产业承接国,其积极效应是远远超过消极效应,
不能因为消极效应的存在,就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可取的。只要正视消极效
应,并不断的克服,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国际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为此,如
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如何正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2
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对我国迎接新时期的国际
产业转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点考虑,笔者选定《国际产业转移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硕士学位论文,以期为我国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
浪潮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正视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提
供一点对策思路和一丝理论贡献,并以此作为我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终点。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学者较早地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后来追上,他们从
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引起 20 世纪 60 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
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
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刘易斯的观点,实际
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
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
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转
移现象。他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
命周期的变化,而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
较劣势。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上,邓宁(1976)0-L-I 模型来说明发达国
家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他指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
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视角,结合本国的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视
角阐述了这个问题。
筱原三代平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如果按照李嘉图的理论,
发达国家将其重点工业放在重工业等收入弹性高的工业,而发展中国家只发展农
产品等收入弹性低、技术进步率低的初级产业。这种国际分工持续下去就会使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对日本来讲,如原封不动地接
受这种静态比较成本学说,是无法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来
看,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又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只要经过 10—15 年的
积极扶持,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能够取得动态的比较成本优势的。
第一章 绪 论
3
在实践中,日本学者赤松要等人从日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东亚这一国际区域
展开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该理论反映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由消费资料
产业向资本资料产业、轻工业向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演化。这
种结构演进趋势,同工业先行国突破一国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的趋
向吻合。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工业先行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的一种手段。小岛清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修正并完善了雁行形态论
我国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由于实践的滞后,还处于初始阶段。卢根
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品价值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转移的经济动
因在于重合产业的产品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相异,这样导致了产业从高成本
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卢根鑫,1997)陈建军认为,中国现阶段出
现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扩张、产业结构的调整、追求
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成长的需要。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但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具体
国情才能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模仿。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发展中大国,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套用国际经典理论的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建立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
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
经济整合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提
。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将以日本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实
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些建议。
§1.3 文章的研究方法及构架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试图采用唯物辩证法,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分析国际
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
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会产生部分消极影响。但不能因为消极效应的存在,就认
为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可取的。只要正视消极效应,并不断的克服,就能够更好
的发挥国际产业转移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除此,本文在论述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时,还采用了经济学的经典研究
方法-实证分析法,以期用若干数据和图表说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及双重经济
效应。并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出我国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并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4
此基础上搭建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包括
型及其转移形式,简要介绍了六个主要相关理论,回顾了国际产业转移发展,
并总结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征。第三部分阐述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经济效应,
从产业移出国和产业承接国两个角度,论述了积极和消极的经济效应。第四部
分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特殊经济效应,包括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
现状和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
国产业成长的积极影响:产业的国际转移促成了我国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贸
易结构的优化;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我国体制转轨与体制创
新。然而,国际产业转移受其本质规律的支配,对我国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的提高也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一,陷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其二,
随产业转移而来的技术转移具有先天的局限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差
距有可能继续拉大。其三,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工工业比重过高,既容易形成对
外方的产业依赖,同时对外贸还有很大的潜在负效应。其四,污染产业的转移
给我国带来了生态危害,极大地损害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最后第五部分分析
借鉴了日本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提出了迎接我国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第二章 国际产业转移概述
5
第二章 国际产业转移概述
§2.1 国
§2.1.1 国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
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
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出现该产业在空间分
布上发生迁移。它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实现的。国际产业
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由于各国技术和
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就不断地从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
由此带动其他资源的流动,形成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的结果。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逐渐产
生了分工,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产业分工逐渐深化。在国际分
工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国际产业分工。当前,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和分工的
细化,国际分工又出现了两种新的形式: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无论是国
际产业分工、国际产业内分工还是国际产品内分工,其表现形式都是不同国家
进行不同的生产,因而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间
的贸易内容和资本流向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经济发展
的必然过程。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条件,而产业结构升
级则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那
些在国内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就产生了向外转移的需求,而各国经济的日益开
放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因此,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
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但产业转移的地域取向也取决于发
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
国际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由于历史因素、科技革命、
经济体制及战略和政策、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因素,以及环境、资源和人口等自
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国经济出现了不平衡发展现象,基本上形成了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层次。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内部,各国之间的发
展也不平衡。当前,随着经济中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大以及技术进步的加
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同一类型国家的经济发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6
展也出现了分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使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和发展中
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2.1.2 国
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动机,国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国际产业转移和
撤退性国际产业转移。前者是指产业在移出区仍属成长性产业,具有产业发展
比较优势,主要是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的主动的国
际间产业转移。后者是指在移出区失去竞争优势的衰退性产业迫于调整压力,
为实现最优退出而进行的对外转移。
根据转移客体不同,国际产业转移可分为五种类型0
品输出型是指企业将商品输出国外,进行外部市场拓展。二是工厂搬迁型。工
厂搬迁是指经济发展强势区域把工厂由自己的属地搬迁到原来的商品输入地,
在商品输入地直接生产商品并就地销售。三是产业整体迁移型。在当地形成了
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产业,将整个产业迁移出本地,由此造成了产业
成长替代。四是产业关联型。产业关联型是基于产业某种内在联系的渗透式扩
。五是。随,特
重要地位的情况下,企业物质形态层面上的属性已越来越不重要,更重要的是
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使用。由此,人才的培育和联合也就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
§2.1.3 国
产业的国际转移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主要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两种形式
(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为了互通有无,或为了在区域分工的背景下获得比较利益,
而进行产业要素的区域间交换。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
有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雁行形态发展模式是后发工业国为
了弥补与工业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距而采取的一种模式,后进国家的产
出口的模式,使其产业相继更替发展。产品
0李锋: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问题研究观点述评,《经济纵横》,2004 年第 6 期,第 61 页
胡杰荣等: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http://www.jjxj.com.cn,2005 年 10 月 28 日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国家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获取“双赢”或“多赢”的经济合作利益。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

展开>> 收起<<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pdf

共52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2 页 大小:464.31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2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