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解释与约束机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616.29KB 65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
伍成为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斯蒂格利兹教授在他 1000 多页的《经济学》
科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固然有许多经济要素不足,但是最缺乏的是能够全面运
作市场的企业家。回观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历程,不难看出我们实在缺少一个
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企业家平台。
“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这是前几年一位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在考察了中国
的国有企业之后得出的结论。在分析国企厂长、经理的“存在”轨迹后,我们也
很难找出推翻这一结论的根据。
建国后,国企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存在的。有资料显示,即使是
目前在企业实行市场化改制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发布的文件仍有 70%是直接面向
国有企业的。附属意味着生产决策的不独立,而厂长、经理与政府官员的同编同
酬又使厂长、经理由企业到政府的“上升”渠道无法切断,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
化的本性使厂长、经理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国家付酬,使其不具备追求企业效
益最大化的动机;官本位的思想,使其选择避免企业创新风险而转向捞取政治资
本;政企一体的体制,为其在系统内的升迁提供了畅路;约束的弱化,为其权钱
交易、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体制造就的种种纰漏使经营者的动机不再是纯粹经
济学意义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经营者也就称不上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由于国企经营者行为失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破产的情
况不时发生。随着国有出资者的逐步到位,如何规范国企经营者经营行为是一个
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调查和分析,国企经营者行为失范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营决策行为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企业的对外投资方
面。据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情况的调查,主要反映在三大问题。一是盲目追求企
业规模,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因投资决策失误而使国有企业破产的并不鲜见。据
统计,投资决策失误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首要问题。二是投资管理混乱。三是
投资的收益低下,年平均收益率一般大大低于同期的银行利率。
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揭示与约束机
2
经营决策的非理性还表现在不少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不少经营者只关心任
期内的业绩,只关心个人名声,甚至不惜以造势来博取名声,对企业发展则缺乏
战略思考与规划。
2利用职权行为的私利性。其一是通过关联交易获利。有的是私下成立私人
公司,把赚钱的业务转给私人公司,私人公司赢利而导致国企亏损。有的则是通
过高进低出等手段,与其朋友、亲属进行关联,损害国有企业利益。
其二是通过兼职、持股等手段,谋取个人利益。部分国企经营者借种种理由
持有与其业务或职务相关联企业的股权。如集团或控股公司的经营者持有其下属
子公司的股权,或持有其他有业务往来公司的股权,并在持股以后进行以损害国
有资产为代价的关联交易。
其三是通过“合法”程序为个人提高收入。如有的国企经营班子擅自决定为
经营者购买养老保险,擅自提高经营者的住房补贴标准,擅自提高交通补贴和通
讯补贴标准等。少数企业领导还擅自决定在所投资的企业兼职获取高额报酬。
其四是少数经营者“监守自盗”,利用职权直接侵占国有资产。
通过低评资产价值、隐匿收入、转移资产、资金体外循环等方法侵占国有出
资人权益;或者低价、无价取得股权。
3、职务消费行为的过度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务消费无序化。不少企业对职务消费的有些项目,如交通费、通讯费、
接待费等缺乏规范和标准。结果,有的企业的开支完全靠领导个人掌握;有的企
业经营者干脆实报实销;甚至少数企业对职务消费根本没有规定,放任自流。
二是职务消费成为经营者的非货币化的待遇。如有的企业根据职务和级别为
经营者设立住房基金、购买商业保险等。另外,随着社会上文凭热和 MBAEMBA
热的兴起,不少企业为经营者支付昂贵的学费,这种情况已经成为职务消费中的
一个新热点。
三是职务消费出现失控的情况。有的企业完全摆脱严格的制度约束,非职务
消费混入职务消费,造成职务消费上的失控。如有的企业经营者违规使用信用卡,
公私消费不分;少数企业经营者钻制度和管理的漏洞,虚报消费款额,或者把一
些本该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也作为职务消费的款项由企业支出。如有的国有企业的
经营者利用职务之便,截留企业动迁余款支付个人购房款。公车私用和调换高档
轿车现象时有发生。
4经营行为信息的虚假性。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由于行为不端,操纵财务信
息,制造虚假经营信息,蒙骗国有资产出资人。
有的企业人为操纵经营业绩指标。业绩好的企业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进行
第一章 绪论
3
帐面处理,隐匿利润;业绩差的企业则通过虚假销售、或者在会计处理上该提的
费用不提、该摊销的费用不摊销。有的企业隐瞒资产质量的真实情况,“经营者在
位时是一个桶,离开位子后是一个洞”的现象,生动揭示了少数经营者隐瞒资
的真实情况。
上述行为失范问题亟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采取措施,予以规范化,以保证
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利益。
本文主要是从行为控制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失范问题,并把这种
行为归纳为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从行为控制的角度探讨“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揭示与
约束机制”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两个界定、一个分析、三个约
束”。两个界定就是如何对隐蔽违规行为和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进行界
定,一个分析就是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
揭示,三个约束一是如何运用博弈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进行“报警
器”设计;二是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进行定量约束机制设计;
三是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进行定性约束机制设计。这些也正是本
文的难点和创新点所在处。
§1.4 本文的大体内容框架
本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引出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这个问题并阐述本文主要内
容;
第二章隐蔽违规行为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主要内容是三个基本假设、违规
行为供给模型和一个补充时间约束模型;
第三章违规和转轨秩序,主要内容共分为两部分:一是违规行为的内涵、性
质和类型,从而区别开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二是双轨制逻辑下违规的特征和违
规与市场秩序,得出违规构成中国转轨秩序的基本特色的结论,同时可以发现在
中国现行体制下违规行为存在的深刻必然性;
第四章隐蔽违规行为的界定,本章主要从交易费用经济学派对机会主义行为
的理论分析、产权学派对偷懒问题的理论分析和代理理论对偷懒问题的理论分
这三个方面界定出隐蔽违规行为;
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揭示与约束机
4
第五章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界定,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一是
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界定;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具体
表现形式;三是影响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程度的因素分析;四是国有企业经
营者道德风险因素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分析,主要内容共分为两部分:国有企
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发生的制度条件和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背后的
“权钱交易”分析;
第七章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显化与约束机制设计,主要内容共分
为三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实施组织控制的“报警器”设计、国有
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约束机制的定量设计和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
的约束机制的定性设计。
第二章 隐蔽违规行为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
5
第二章 隐蔽违规行为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
§2.1 几个前提假设
§2.1.1“经济人”假设
市场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是个人决策行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人是
“理性”的。即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在给定的(法规、政策等)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
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学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假设而成立的。个人行为假
(Rational—economic man)又称为“理性--经济人或自利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
主义,再经 19 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的。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
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麦格雷戈(D
M• MeGregor)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见其《 企业的人性面》 一
)。由此看来“经济人”假设与个人决策行为假设是一脉相承的。
§2.1.2 市场均衡假设
“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这种效用的来源可以是货币形式的,
如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以及货币本身,也可以是声望、尊严等其他一些非货币因
素。后者在对经营者行为的分析当中会显得更有价值。市场均衡假设意味着存在
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与者--经营者、企业以及政府的行为,并使这些
行为彼此调和。在分析市场均衡的假设时,贝克尔指出:
“不论是市场的货币价格,还是非市场领域的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价
格所衡量的都是使用稀缺资源的机会成本。经济分析指出,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
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 即使在不存在市场的情况下,每种商品直接或间接的
都会有其相应的边际“影子”价格,意即生产该商品每一单位变化所需要的时间;
在均衡点,所有商品的价格之比必将等于边际效用之比;任一商品价格的增
加… …将减少该商品的消费量。[1]
市场均衡假设并不意味着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是完备的,但却承认信息利
用的有效性。竞争市场机制利用价格体系有效地迅速地传递经济信息,使资源达
到有效配置。分散化的决策方式,大大地降低了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成本,更有效
地利用了经济信息。
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揭示与约束机
6
§2.1.3 偏好稳定假设
效用最大化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是人
的基本偏好(Basic tastes)的满足。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Preference patterns)
偏好类型相对稳定,并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贝克尔指出:
“偏好的稳定不是对市场上的橘子、汽车或医疗保健等具体产品或劳务的偏
好,而是指选择的基本目标… … 这种实质性偏好显示了生活的基本方面,诸如
健康、声望、肉体快乐、慈善或妒忌,它们与市场上的某种其体商品或劳务并无
确定的联系。[1]
尽管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偏好的成因很难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但偏好稳定的
假设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将使我们下文的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结论更加具有
普遍性。尽管表面看来,如果我们放弃偏好稳定的假设会对违规行为这一非理性
行为做出似乎更为合理的解释(在解释58 岁现象”对经营者的晚节不保用偏好
的改变来解释似乎更为合理,比如,人们可以说在经营者任职的前期,他更多地
偏好于尊严、声望,而到了后期则更多地偏好于金钱)但这种解释将由于其注重
于个性的分析而失去普遍意义,从而导致研究分析完全失去其应用价值。
§2.2 一般模型:违规行为的供给
所谓经济分析就是分析既定制度和政策环境中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即一
定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行为,或说是从既定体制和政策环境中各类职能载体的人格
化意义上分析交易当事人的行为。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完全不涉及任何
个人品质方面的问题。
前文已经指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违规行为这一非理性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
的,在动机上也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其行为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众所周知,
引致违规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历史的和经济
的诸多变 t,本文用纯经济学方法分析并不意味着对各种非经济变量的否定或忽
视,而是研究在各种既定非经济变量的条件下,经济因素是如何引致非理性行为
的。
对于一个理性“经济人”而言,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化自身的效用,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非理性行为其规律是一致的。当某人从事违规活动的预期效用
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从事隐蔽
违规行为,由此,一些人成为“违规者”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
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与成本之间存在差异。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引言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成为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斯蒂格利兹教授在他1000多页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固然有许多经济要素不足,但是最缺乏的是能够全面运作市场的企业家。回观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历程,不难看出我们实在缺少一个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企业家平台。“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这是前几年一位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在考察了中国的国有企业之后得出的结论。在分析国企厂长、经理的“存在”轨迹后,我们也很难找出推翻这一结论的根据。建国后,国企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存在的。有资料显示,即使是目前在企业实行市场化...

展开>> 收起<<
国有企业经营者隐蔽违规行为的解释与约束机制.pdf

共65页,预览7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5 页 大小:616.29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