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1005.54KB 64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 言
1
第一章 绪
§1.1 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
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
归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这个
新兴学科担负着培养未来教育系统临床型高级管理人才的职责,对整个社会经济
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该专业招生规模迅速增长, 2006 全国范
围内有 62 所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到了 2009 年,设有该硕士点
的招生机构达到 95 所之多[1]然而,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喜人的同时,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在我国发展了才不过十余年时间,
本身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都还待于整合完善,对其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更处于草
创阶段。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其内在学术张力
引致,但最重要的还是外在社会的需求所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
于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
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
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
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随着科
技的高速发展,不仅科学研究从以往的高度分化走向交叉整合,现今社会也对掌
握多学科知识,具备综合研究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
增加,而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社会科学内的交叉学科,它的设立对于扩宽学科知
识面,培养教育领域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无疑是很有益的。然而,由于学科发展
时间较短,学科队伍未形成应有规模,在其研究生培养上,至今仍然缺乏有关这
门学科自身的课程和教材,并且在教育学、经济学及管理学学科交叉的情况下下
必然带来人才培养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也带来人才培养规格的不确定性问
题。在新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怎样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整合摸索教育
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开设主要是针对硕士研究生群体,因此,本文以
该专业的硕士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专业人才培
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技能掌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师素质、教
材选用和评价形式的调查与分析,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分析,找出目
前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优缺点。根据学科属性,提出其实可
行的旨在完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促进学科自身的发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研究
2
展。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掌握当前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对
当前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分析该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结合学科的交
叉属性特点对该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可行的改良建议。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
分析法等。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
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立至今才发展了十余年时间,其学科研究范式和
研究方法尚未整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处于摸索和草创阶段,相关文献
数量较少。最早涉及到该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文章是曹淑江等人在 05 年发表的《教
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一文[2]文中重点讨论了“经济学”课程对
该专业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学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有利
于规范教育管理的学术规范,推进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
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四项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教学”,“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思
维的教学和训练”以及“把握好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等。
卜树春等人[3]从该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发,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
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他通过电话采访和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了该
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就业困难、升学比
例比预期为低、职业倾向度过度偏于学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该专业毕业
生就业状况好于其它类型大学等。针对这些现状,他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严
格控制该专业布点;培养高水平的学术队伍;鼓励出版高质量学术专著和教材;
完善课程设置及改进教学方法;有条件的高校实行硕博连读。而闫杰、王保生通
过经验归纳和思辨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开提出了该专业
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及原因,其原因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学科建设、培养单
位及招生政策带来的问题。2.毕业生自身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出了
五项对策。在对策中,对于学校层面,提出要加强优化学科建设、严进严出,提
高质量;对于学生层面,针对毕业生自身的问题提出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绪 言
3
改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规划意识。
蔡慧等人[4]从建构学科基础的角度出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视域中的
人才培养综述与建议》一文中指出,该学科的设置一方面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
另一方面是学科交叉、学术综合化趋势的显著表现。但是由于学科专业在研究范
式和成就方面的欠缺使得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足、而这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
列的问题;根据该专业目前存在的专业设置、研究现状及学术论著和教材三方面
的现状,提出关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设定以及专业教学等建议。
黄海群、孙曙光[5]则从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审视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
现状与问题,在《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一文中以该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口,说明了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并指出由
这些问题带来的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导
师队伍、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招考制度以及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几个方面,
其中后三个问题是以往的研究中所没有提到的,说明研究者对人才培养的角度不
断拓宽,尤其是开始注重从学生的培养感受出发。他们将这些培养中的问题归结
于学科的自身建设不完善,进而提出了与问题相对应的三条建议,其中,特别指
出了要建立新型培养模式的配套方案,保证培养过程的最优化。
除了对该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学者们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
主要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归属和学科设置问题的探讨。杨天平老师在《关
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提出:“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以学
术要求与社会实践的某种特殊的、不断变化的融合为基础,这些要求和实践相互支
撑,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创生和发展,并促使其日益制度化。鉴于国外的教育管理学
和教育经济学仍然独立发展,可以说明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并不是单
纯地由于学科之间本身的自然发展而汇聚构成的新学科。 ”同时,他也提出一门
学科被建立起来也会受到国家政权和研究人员所属环境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
制约。因此他认为对于该专业的行政性重组主要是出于社会实践和需求。“任何
一门学科总是要以服务一定的社会实践为宗旨。”但是即使社会真的对该类人才
有一定的需求,打破自然的学科发展而强行组并的专业即使走到一起也只是貌合
神离,不能将学科设置行为异化为一种行政行为,而应提倡一种多元普遍主义,建
构一种新的学科设置的客观性观念。
[3]李红梅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性与发展》
谈到就教育经济与管理而言,无需成为一个学科,只要有问题存在,就可以开展
问题研究,并培养学生。也谈到“学科设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与学科自身
的合法性关系不大,而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集权管理的需要,政府部门经常直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研究
4
接设置学科,而不考虑该学科的学术合法性、合理性问题。鉴于学科是知识演进
的结果,是一种知识制度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固然
是由其内在的学术张力所引致,但更重要的却是由外在的社会需求所催发。”周
仲高在 2003 年同一本刊物上发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
对杨天平老师的文章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虽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立有赖于
行政重组,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不同学科为出发点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一
定规模,各种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这种分科研究虽
能深化认识,拓宽视野,但因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分科研究的片面性,又
因其缺乏综合的研究而对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无能为力。于是,在实践中,人们试
着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特别是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门学科的方法,去思考和解
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操作是有效的,从而也就一定程度上触发了这门
新学科。宋官东等人在《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关于公共教育管理的科学》一文
中,特别通过研究公共教育和教育的区别,进一步区分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育
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指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在管理的主体、客体、
目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内涵,
有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独立和发展。
2.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探讨。张天雪在《从教育经济
与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看专业研究》中指出从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来看,应用性和
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较少;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多而泛,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少而虚;
公办、城市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多,民办、农村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少;在研究方法上,
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跨学科研究更少。此外,王梅等人在《教育经济与管
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研究范式缺失、
课程体系错位、研究人员匮乏和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的困境出发主张要重建学科
的研究范式、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合格的研究队伍、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
此外,在张立新、姜华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若干前沿问题的梳理》中重新
梳理了关于该专业研究的二十个前沿问题,认为抓住了学科前沿问题也就是抓住
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从而可以加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
比较之后,尚未发现相关性比较强的专门研究,这种原因是由于我国教育经
济与管理专业是由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并列学科合并发展而来,其目的
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打破严格的学科体系界限,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性的前
提下,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属于我国特有,在别的国家找不到对应的提法。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相对应的学科为教育政策或教育管
第一章 绪 言
5
理等教育管理类学科或专业,而且,学科的级别与我国也不尽相同。
美国,作为开辟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沃土,现今已经有超过三百所学
校设立了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点。美国高校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凸显模块化,重视培
养高素质的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中小学管理者。研究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中小学校
长的工作,能尽快适应校长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职业角色。[3]对于这种专业
人才培养的研究颇为丰富,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教育管理教学就因与现
代学思想研究的主脱节引起术界广泛的评,Luvern L. Cunningham
称之为传说故事”。教管理课程过于偏重“怎样去做”这些际问题面,
依靠的是过去管理者所积累的经验,并不是经过实证的系统知识。对此,美国著
名教育管理学者 Ward Miller 指出:“以往科学得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如此之少,
这真使人感到吃惊。但是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真正的转变,尤其
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教育管理已成为一个研究、发展的领域和一种专门的
职业。”此后美国教育管理培养模式越来越注重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扩宽学生的
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结构上不断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而减少必修课的比例,比如哈
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和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管理学、经
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还包括了统计学、数据分析等研究
方法的课程。[14] 而日本的教育管理专业也发展得相当成熟,每所高校的该专业都
结合本校的特点提出比较具体的培养目标,并且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目标
为出发点和依据。英国的教育管理教学的探索重在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研究方法的
学习,并且淡化了教育学,管理学,教育技术学这类的单一的专业课理论课程,
将它们融合在教授其他选修课的原理、方法和规律中了。国外的教育管理专家们
都倡导要注重学生实证和实务方面的训练,尤其是通过开发学校管理的实践类课
程使学生了解如何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工作中去,缩短学生与工作人员的过渡与摸
索时间,而这些是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还有待改善的方面,值得我们
借鉴。
近几年来,对该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讨论的文章开始增多,研究者从不同角
度为我们带来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启示,开阔了研究思路,但是整体研究
成果依然匮乏,并且在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方法上,除了卜树春的《从就业看教
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了一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其他研
究成果均以学者们的经验归纳和思辨演绎为表征,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
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文章多从宏观的层面对当前该专业的
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举措,内容比较宽泛;
对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模式等也没有细化和深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研究
6
入研究;有些改良意见还比较宽泛和宏观,缺乏一些具体,可操纵性的建议。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人才培养”是指培养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作用于被培养者,使被培养
者发生身心上的变化,最后达到培养目标的过程。就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人才
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就范围来讲,包括社会的人才培养
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两种,通常所指的人才培养即学校的人才培养。
[6]学校的人才培
养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
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
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
生变化。如果培养对象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标,那么,一个培养过程就算
完成了。就时间上来看,人才培养贯穿于被培养者一生,终身教育的理念使得被
培养者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接受不同的培养方式,达到不同的培养效果,对
于高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来看,主要包括: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层次的
人才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又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相应地,对于硕
士层次和博士层次的培养目标国家均有着相应的规定:对于硕士研究生,要培养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
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
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
;对于博士研究生,要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
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
门人才。[7]
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已经逐步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强调能力培养进而发
展为提倡素质教育,教育思想取得了新的突破。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
大,研究生招生布点急剧增加,尤其是硕士层次教育规模扩大迅速。由于现阶段
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限,无法在大规模上支持博士生培养,因此我国硕士阶段的教
育不同于其他国家,不能简单培养一种科研型人才作为博士生的预科班,必须结
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要求,将硕士生的人才培养当作独立的层次培养。为此,
许多教育家与学者们对如何实现有效有力的硕士层次人才培养方式也不断进行摸
索,并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对于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方
向都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要求,比如,对于专业学位的硕士人才培养应根据其职
摘要:

第一章绪言1第一章绪言§1.1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归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这个新兴学科担负着培养未来教育系统临床型高级管理人才的职责,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该专业招生规模迅速增长,2006全国范围内有62所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到了2009年,设有该硕士点的招生机构达到95所之多[1]。然而,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喜人的同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在...

展开>> 收起<<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研究.pdf

共64页,预览7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4 页 大小:1005.54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