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聚类分析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7 4 640.06KB 64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1
§1.1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的背景及意义 ........................... 1
§1.2 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趋势分析 ..................................... 1
§1.2.1 中国地区相对差异系数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 ............... 2
§1.2.2 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 ......................................... 2
§1.2.3 各地区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 ................................... 2
§1.2.4 经济发展差距会继续扩大 ....................................... 3
§1.3 关于地区发展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 ................................. 4
§1.3.1 地区发展差距的描述和分解 ..................................... 5
§1.3.2 地区发展差距的宏观研究:检验收敛假说 ......................... 7
§1.3.3 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理论解释 ................................... 8
§1.3.4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地区发展差距的文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 9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0
§1.4.1 结构安排和数据来源 .......................................... 10
§1.4.2 因子分析 .................................................... 10
§1.4.3 聚类分析 .................................................... 16
§1.4.4 统计数据的问题 .............................................. 17
第二章 经济指标体系的选取 ........................................... 18
§2.1 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 ........................................ 18
§2.2 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 ........................................ 18
§2.3 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 ............................................ 18
§2.4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 20
§2.5 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 21
§2.6 经济发展投入的指标 ............................................ 22
§2.7 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FDI ....................................... 23
第三章 样本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 25
§3.1 以 2004 数据为例进行计算 ...................................... 25
§3.1.1 样本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 25
§3.1.2 主成分的载荷矩阵 ............................................ 26
§3.1.3 因子得分 .................................................... 27
§3.1.4 聚类 ........................................................ 28
§3.1.5 其他地区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 29
§3.2 对 1998-2004 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 ............... 32
§3.2.1 因子含义、因子得分和聚类结果 ................................ 32
§3.2.2 北京、天津、上海的聚类 ...................................... 35
§3.2.3 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的聚类 ................................ 37
§3.2.4 其他省份的聚类结果 .......................................... 38
§3.2.5 辽宁、福建的聚类 ............................................ 41
§3.2.6 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的聚类 ................ 42
§3.2.7 再次聚类的结果 .............................................. 44
§3.2.8 黑龙江,青海,宁夏的聚类 .................................... 45
§3.2.9 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的聚
类结果 .............................................................. 46
§3.3 对 1993-1997 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 ................ 48
§3.3.1 第一次聚类结果 .............................................. 48
§3.3.2 其他省份的聚类结果 .......................................... 48
第四章 地区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解析 ................................... 50
§4.1 非国有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 ...................................... 50
§4.1.1 影响非国有经济增长的市场和结构因素 .......................... 50
§4.1.2 影响非国有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 ................................ 51
§4.2 农民劳动收入不高 .............................................. 52
§4.2.1 农业工业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少 ................................ 52
§4.2.2 城市化进程滞后 .............................................. 53
§4.3 投资效率低的原因 .............................................. 54
第五章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 ................................... 56
§5.1 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 ............................................ 56
§5.2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劳动收入 .............................. 56
§5.3 提高投资效率 .................................................. 57
结束语 .............................................................. 57
参考文献 ............................................................ 5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62
.............................................................. 62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章 导论
§1.1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各地区的经济
效益不断提高,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造成各地区经
济发展的起点不同,加上地域、资源技术、政策等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而且趋于扩大。区域经济格局正发生着重大的演变,区域
发展差距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不管是东、中、西地区间,还是各省市
间,这种差距所给予人们的直观感受日益强化。如何分类、比较和研究各地区经
济发展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对促
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地区发展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
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
量地区发展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劳均 GDPGNP人均收入 、人均消
费等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区差距之所以广受关注,除了对不平等的关怀以外,
还因为它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重要性。首先,不断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对于中
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其次,地区发展差距对于
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来说非常重要。已有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还是农村内
或城市内部,发展差距都是非常大的。再次,从理论上看,中国的案例可以为经
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提供自然实验,有助于我
们认识造成不同经济体间经济绩效差异的原因。最后,从政策含义看,准确度量
差异并找出造成差距的真正原因,透彻理解各种因素对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作用
机制,是客观评价改革的成果与问题的必要内容,也是选择并实施切实有效的经
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2 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趋势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
距是一个突出的特点。19782003 年,东部地区 GDP 占全国的比重由 50.6%上升
58.5%;中部的比重由 29.3 下降到 24.6%;西部的比重由 20.1%下降到 16.9%
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聚类分析研
2
选择最发达的地区与最落后的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更加悬殊,2004 年上海人均
GDP 高达 55307 元,而贵州只有 4215 元,前者为后者的 13 倍。
§1.2.1 中国地区相对差异系数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
1978 年以前,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就在不断拉大。据研究11952-1978 年期间,
全国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真实人均 GDP 收入,在相对差异系数2上由 0.455
0.9722,最富与最穷的省级行政区相比,由 4.9 上升14.3 倍。1978 年以后,
地区收入相对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特点。1978-1990 年地区相对差距缩
小,但自 90 年代以来,则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 GDP
美元值PPP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
系数。
§1.2.2 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很大,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
距非常明显。1978 年改革以来,尽管各地区人均 GDP 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
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80 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 GDP
1.81.1811990 年扩大为 1.91.1712002 年进一步扩大为 2.631.261
这说明 1990 年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比 1980 年分别扩大了 5.9%5.6%
2002 年比 1990 年又分别扩大了 28.4%38.4%显示 1990 年代以后,地区收入差
距加速扩大。西部与中部的收入差距也不容忽视,1980-2002 年,西部人均 GDP
平均相当于中部地区的 82%2004 年西部人均 GDP 只相当于中部地区的 79%
§1.2.3 各地区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
1978 年以来,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 GDP 差距变化的特点
不同,差距相对缩小期只有 1978 1983 年的短暂几年,此后,差距就一直
大,1985 年,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变异系数0.335开始超过 1981 0.309
1994 年,变异系数扩大到 0.52此后变异系数就一直维持在超出 1981 50%的相
对状态上3这说明,虽然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一直都低于地区人均 GDP 的相对
1胡联合,胡鞍钢.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两极化趋势.社会观察, 2005,66-7.
2相对差异系数的定义为:标准差与均值之比。相对差异系数法是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各主体间指标发展差异做
比较,其优点是可以利用总体样本的差异进行时间序列的比较,从而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差异的变化趋势。
3胡联合,胡鞍钢.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两极化趋势.社会观察, 2005,66-7.
第一章 导论
3
差距,但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一直高于改革前的水平,而不是像人均 GDP
那样,表现出先降后升。这反映出在落后地区,人均 GDP 的增长并未能与居民实
际收入的增长同步,GDP 的增长没有及时地为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作出相应
的贡献。
事实上,1978 年以来,无论是在不同省份的农村之间还是在城市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都呈扩大之势。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省际间差距的变
异系数,1980 年为 0.21990 年扩大到 0.272002 年上升到 0.341980 年扩大
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省际间变异系数,1980 年为 0.131990 年扩大
0.212002 年进一步扩大到 0.27,比 1980 年扩大 1倍多1。以收入最高与收入
最低的省份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 年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 2.78 倍,
1990 年上升到 4.43 倍,2000 4.21 倍,2003 年为 4.25 倍,而最高与最低省份的
绝对收入差距从 1978 年的 180 元扩大到 2003 年的 5089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980 年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 1.77 倍,1990 上升到 2.03 倍,2000 年增至
2.48 倍,2003 2.28 倍,而最高与最低省份的绝对收入差距从 1980 244
元扩大到 2003 年的 8337 元。
§1.2.4 经济发展差距会继续扩大
如果任其发展,国家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政策,这种差距只会扩大,而不会缩
小。这是因为:
1.从资金的运行效益来看,1995-2004 年间,沿海地区除海南、广西和辽宁
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除云南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外资的
流入来看,1991-2004 年间,如果全国引进额为 100%计,东部占 88.14%中部占
8.05%,而西部占 3.81%。在市场经济下,资金要素追逐效益,向收益高的地区和
部门流动,这就导致资金要素通过间接融资拆借系统和资本市场系统向资金效益
好的地方流动,使沿海地带的投资绝对额比西部地区要多得多,而西部则发生投
资需要与资金供给的较大缺口。
2.从劳动力的收益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在乡村,东部地区要远高于西部地
区,劳动力要追逐收益而流动,这就导致便宜的劳动力要素从西部地区向东部沿
海流动。1994 年四川省 18 个县 1820 个农户抽样调查中人均收入 1001.3 元,
动力外出比例为 10.97%其中到广东和福建的分别占 50.4%6.5%在安徽省出
省劳动力中,到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和山东的,分别占 30.9%
15.87%
1胡联合,胡鞍钢.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两极化趋势.社会观察,2005,6:7-8.
摘要:

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导论..........................................................1§1.1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的背景及意义...........................1§1.2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趋势分析.....................................1§1.2.1中国地区相对差异系数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2§1.2.2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2§1.2.3各地区居民实际收...

展开>> 收起<<
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聚类分析研究.pdf

共64页,预览7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4 页 大小:640.06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