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809.44KB 93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本文主要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
根据有关金融中心的理论,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不可
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全球经济,凡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核心城市都是
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赶超型的发展,必
须建立机构集中、市场发达、信息通达、设施先进、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能吸引腹地巨额的资金流动,刺激多种商务的扩张和多样化,金融业能
吸引高级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
境,能够有力吸引跨国银行、跨国公司总部和分部。通过这些跨国银行和跨国公
司,金融中心可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有力控制,进而通过金融中心集聚的资本以
及其它生产要素,推动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
探索本国金融发展之路,纷纷建立起象征国家经济实力的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产生是金融资源在一定空间上集聚与扩散的结果,金融资源的集聚
使得金融资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增长极,金融资源的增长极通过金融资源
向周围空间进行扩散,从而推动周围空间区域金融的发展。随着金融资源的集聚
与扩散,金融中心就产生了。金融中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
服务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带动和促进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但是上海的
经济与金融环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金融市场规模、金融
机构实力、金融产品数量、金融人才层次、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不足。上海
作为长三角经济的领头羊,由于金融中心的金融扩散效应而产生的金融腹地也会
促进长三角经济地区金融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的原因,本人决定对上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进行研究分
析。
§1.2 金融资源集聚与扩散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与金融资源空间上的集聚相关的理论主要集中在金融产业集聚、金融
中心问题研究以及金融地理学上。
上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分析
2
§1.2.1 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
§1.2.1.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金融聚集理论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金融集聚的效益。
早在弗农Vernon,1960[1]就认为,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面
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纽约
港吸引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公司的核心
机构。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能够促进为熟悉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
来的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2]指出:“单一金融中心的效率性类似于增加
单一法币的效用。每一个地区在对外收付时,并不是分别与其他地区进行结算,
而是与单一金融中心进行结算;如此,只需要 n-1 个渠道,而非 n(n-1)/2 个。……
法国将商品经销集中于巴黎的做法遭到众多的批判;随着运费的上涨,商品清算
中心的效率必定明显下降。但是对于货币支付来说,作为一国系统顶点的核心金
融市场和作为各国金融中心顶点的单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性是毋须置疑的”
作为金融集聚点的金融中心便利了跨地区的支付以及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E.P.Davis19881990[3]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金融中心形成研究中去。
韩国经济学家 Pak[4](1989)将规模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
融中心的成因分析。指出规模经济是大规模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优势,企业规
模扩大可以节约各方面的费用,使设备和劳动力配置合理,提高生产效率。跨国
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
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
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了。同时具
有的外部经济,会更进一步促进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空间集聚。具体表现为:行业
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加邻近,
减少流通环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凯瑟琳和斯温1999
[5]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
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
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现象,如金融业在某个城市的集
群。
§1.2.1.2 国内研究的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有不少对产业集群进行探讨。但是有关金融产业集聚的
理论还比较少。
第一章 绪论
3
杨小凯1991
[6]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
模型显示:如果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
易距离的缩短,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进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殷兴山、贺绎奋2003[7]《长三角金融集聚态势与提升竞争力分析》一文
中构建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首创性地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 15
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估,作者认为,长三角区域金融竞争力与其金融资源的
集聚态势有很大关系。文中提出了“金融集聚力”的概念,其内涵主要是:反映
金融机构集聚资金、业务、人才的能力,他着重反映现实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或金
融实力。
冯德连、葛文静2004
[8]构建了“轮式模型”来解释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
即主要包括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三种推力(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和
城市因素)、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等。
潘英丽[9]认为,金融机构的集聚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投资风
险,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加速了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
部规模经济;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
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合作得以开展,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
冯德连、葛文静2004[10]对金融集聚引起的规模效应也进行了阐述:外部规
模经济是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微观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所产生的降低
成本和增加收益的经济效益,是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空间聚集的主要动因。并指
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四种外部经济: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共
享基础设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邻近,信息沟通的快捷。
黄解宇、杨再斌2006[11]在专著《金融集聚论》中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金融
集聚的动因、机理,并对金融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金融资源作为一
种稀缺资源,是由多层次要素复合而成的综合体。通过经济地域运动,金融集聚
由低层次向高水平发展,具有递进效应,体现了金融和地域运动的耦合。
§1.2.1.3 对金融集聚理论的评价
金融集聚论结合了产业集聚、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对金融中
心成因的理论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金融集聚理论通过对产
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对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进行分析,对于金融集聚的动因、
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结果继承了金融地理学家的思维路径,通过金融集聚产生的规
模效应,促成了金融中心的产生与发展,也促成了金融附属行业的形成,推动了
其他产业的发展。
金融集聚理论只是单纯对金融集聚的原因及其效应进行分析,但是对于金融集
上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分析
4
聚产生之后,金融增长极出现之后,金融资源的扩散效应会带动周围空间区域金
融的发展,没有进行深入地讨论。
§1.2.2 金融中心问题的研究
§1.2.2.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有经济学家对金融业的空间分布与集中趋势表
现出兴趣。
Powell(1915)[12]在其著作《货币市场的演进》中详细描述了银行聚集并集中在
伦敦的金融结构演进过程。
经济结构主义学者克拉克(C.G.Clark)[13]、和霍夫曼(W.G.Hoffmann)[14]
人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得出:第三次产业结构演化决定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经济
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第三产业将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金融业在经济中占据核
心地位,相应的,金融中心的形成是这种核心作用的主要载体。
罗斯托(Walt W.Rostow,1960)[15]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
进行了类似论述,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传统发展阶段、经济起飞前提阶
段、经济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经济成长阶段,每
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就一个城市而言,如果希望能在一
个国家、地区甚至全球范围举足轻重。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主导产业要趋向
服务业,金融业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经济史学家 Gras(1922)[16]曾深入地分析了作为大城市功能之一的专业化金融
机构的发展。提出了都市发展阶段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商业阶段、工业阶段、运输业阶段和金融业阶段。金融业处在城市发展的最高阶
段,与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相比,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因此,金融中心
作为金融业集中度的一个典型的标志,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之后,学者们对金融的研究发生了转向,更多的集中金融衍生工具的效应及
对金融政策的研究和评论。
1955 年,法Jean Labasse[17]最先以地理学的视角涉及到金融中心的研
究,描述了里昂地区银行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间的金融联系。
著名金融经济学KindleBerger(1974)[18]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对金融中心的
成原因及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H. C.Reed (1981)[19]运用识别分析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处理,以两个相互重叠
的时间段:1900-1980 1955-198020 世纪 80 年代前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进行了分析和排序,并得出 11 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以此来说明影响国际
第一章 绪论
5
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
Thrift(1987)[20]Reed 的基础上进行了后续研究,使 Reed 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Economists AdvisoryGroup(1984)的“城市 2000 年: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一文对古典与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特点、条件、规模经济效应、经营地点等因素
对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的影响以及政府监管等众多问题做了全面的分
析。
§1.2.2.2 国内研究的综述
我国经济学者和地理学者对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研究关注不多。随着我国经
济水平的不断上升,迫于产业升级和国际城市竞争的压力,特别是在几个城市政
府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经济
学家从聚集效益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企业或金融机构为何愿意集中设
立在某些大城市或从其他地区迁移到大城市。
饶余庆(香港,1997[21]精选了 24 个经济、金融环境指标,对世界各金融中
心城市进行了比较、打分、排序,结论认为香港当前的定位是亚太区第二、全球
第六~七位的金融中心城市。
胡坚(2003)[22]建了际金融中的评估指标体,并利用 1998-2000 年纽
约、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汉城、上海和泰国这八个地区与国家的数据,
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所设计的国际金融中心评
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评估的显著性。
(2003)[23]把国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归纳为两个:区位和集聚
经济理论。
冯德连(2004)[24]认为,除了区位选择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可以解释金融中心的
形成外,还可以用金融产品流动理论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
形成的“轮式模型”
杨建文(2003[25]指出,目前来看,上海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将是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上海还应充分依托和带动“长三角”的发展,运用通畅
的金融渠道和网络,成为连接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枢纽点和集聚
点。
饶余庆 [26]指出,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展都经历了大体相似的历程,即海港
城市—商贸中心—航运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而一个城市吸引跨
国公司在该市设立区域总部的能力是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
倪鹏飞(2004[27]比较了我国 20 个主要城市的金融竞争力指数(分解为金融
资本数量、国际金融产业聚集、生活环境优势、金融人才规模等 10 个指标),结
上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分析
6
果显示上海、北京、广州名列前三位。
徐明棋2004
[28]提出:“金融中心”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最核心的内涵是“金
融机构集聚此地并引起金融资源和资金流汇聚进而与该地进行高效率的配置,从
而对生产和经济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的是把握好金
融机构集聚的原因和规律,创造金融机构集聚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金融市场运
行和金融资源配置达到更高的效率。科技创新集群地在金融最发达、金融集聚和
集中效应最显著的美国出现并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的集聚。
§1.2.2.3 对国际金融中心论的评价
国外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等级结构、
及其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等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探讨国际金融中心判定的
指标体系,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教训,更多的学者则是研究如何建设国
际金融中心的问题。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尽管国际金融
心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本质含义是一致的;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还没有
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解释;一个国家内部可以存在多个金融中心,而且存在一
个等级体系,但基本上只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存在广泛的竞
争,需要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政府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扮演
积极的角色。
但是对于金融中心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或政府推动之外,金融资源在上述推
力的作用之下会产生一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这才导致金融中心的发展。
§1.2.3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
金融地理学(Geography of Finance)旨在恰当解释服务业和金融中心的集聚过
程。它通过分析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归纳出集聚过程中的各大决定因素。
1.2.3.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金融地理学把地理位置、距离与空间因素引入到对金融的研究中,同时考虑
了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克鲁格曼[29]等人在《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
易》1999)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集群和聚集经济的形成因素,并用经济学的
方法解释和分析产业的集群和经济的聚集这些现象。对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Porteous(1995,1999) [30]等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进行了研究,并强调
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金融业也可被理解为“高增值”的信息服
务业。Porteous 强调了物理距离是金融交易的影响因素。物理距离近,信息不对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有关金融中心的理论,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全球经济,凡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核心城市都是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赶超型的发展,必须建立机构集中、市场发达、信息通达、设施先进、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中心能吸引腹地巨额的资金流动,刺激多种商务的扩张和多样化,金融业能吸引高级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境,能够有力吸引跨国银行、...

展开>> 收起<<
上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研究.pdf

共93页,预览10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93 页 大小:809.44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93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