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1.18MB 77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选题意义 ..............................................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6
§1.3 研究思路 ................................................... 8
§1.3.1 理论研究 .............................................. 8
§1.3.2 实证研究 .............................................. 8
§1.3.3 对策研究 .............................................. 8
§1.4 论文结构 .................................................... 8
§1.5 论文特色和不足 ............................................. 10
§1.5.1 论文特色 ............................................. 10
§1.5.2 不足之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 ....................... 11
§2.1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概念的界定 ............................... 11
§2.1.1 科技进步概念的界定 ................................... 11
§2.1.2 经济增长概念的界定 ................................... 12
§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测度方法 ............................. 13
§2.2.1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测度方法研究 ................... 13
§2.2.2 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影响测度方法研究 ................... 22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双向促进的机理分析 ......................... 23
§3.1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和作用 ........................... 23
§3.1.1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 23
§3.1.2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 25
§3.2 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的内在机制和作用 ....................... 28
§3.2.1 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的内在机制 ....................... 29
§3.2.1 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 ........................... 29
§3.3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 ................................. 31
§3.3.1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 ........................... 32
§3.3.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非线性相关 ......................... 33
第四章 上海市经济内生性增长的特征分析 ............................... 35
§4.1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 36
§4.2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38
§4.2.1 数据来源及指标的选定 ................................. 38
§4.2.2 模型的估计 ........................................... 43
§4.2.3 模型的检验 ........................................... 46
§4.2.4 主要结论 ............................................. 49
§4.3 上海市经济增长的特征分析 ................................... 50
§4.3.1 上海市经济增长情况 ................................... 50
§4.3.2 对上海市生产总值的预测 ............................... 50
第五章 京沪科技增长的比较分析 ....................................... 54
§5.1 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统计描述 .............................. 54
§5.1.1 京沪两地科技投入现状分析 ............................. 54
§5.1.2 京沪两地科技产出现状分析 ............................. 56
§5.1.2 京沪两地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 57
§5.2 京沪两地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对比分析 ................. 59
§5.2.1 模型设定 ............................................. 59
§5.2.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60
§5.2.3 模型的估计 ........................................... 62
§5.3 京沪科技增长的特征比较 ..................................... 64
第六章 推进上海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 66
§6.1 上海市科技投入和产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66
§6.2 推进上海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 67
结束语 .............................................................. 72
参考文献 ............................................................ 7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76
............................................................. 77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的持续性
18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是有关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理论的思想
渊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悲观的,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过程终将
停滞于一种静态循环状态。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的技术创新理论,
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悲观论点提出了挑战[1]熊彼德认为,经济增长模式有经
济循环和经济发展两种模式。经济循环即静态的均衡;经济发展即动态均衡,实现
这种动态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科技创新,也即是说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
源泉和动力。科技进步理论从此开始倍受关注,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
要分支。比较经典的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有熊彼德的科技创新理
,希克斯的科技进步理论,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理论,索罗的科技进步模型,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以及保罗·罗默、卢卡斯、格罗斯曼等人为代表的
内生科技进步理论。尽管各种理论和模型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都认为技术进步和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不仅需要资
本、劳动投入的高增长,更需要包括科技进步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当前经济科学的迫切任务之一,当今社会,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对各国生产力的
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管是最初经济学家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是当前科技进步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科学的迫切任务之一,甚至是以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
济发展,都表明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具有持续性,是理论界探讨
的一个永恒话题。
2.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对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
指导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的大量测算结果表明:一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逐步转变
为依靠资本和科技的双重投入,科技进步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
经超过资本的贡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科
技进步明显快于狭义科技进步,即大规模城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和管
理创新对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广义科技进步显著提高,起到
[1]相关研究参阅:王劲松.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上海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
了主要的作用。三是我国的狭义科技进步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取得的,国内自主研制开发严重不足。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
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当前“科教强市”战略实施
绩效的第一考查指标。中共上海市委第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
战略行动纲要》把科教兴市确定为上海今后发展的主战略。科教兴市就是要贯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科技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提供可
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6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
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
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1201010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明确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
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
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
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
在评价创新型国家、创新地区的 3项主要指标中,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项非
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持续对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对我们理解经济
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科技、经济发展对策;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科技、经
济发展规划,使科学技术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意义[2]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评价,即科技进
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评价,主要是定性的论述和定量的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
中所起的作用。
3.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走向复苏
由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散。世界到底会
变得怎样?经济学家并不乐观,而科学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历史经验表明,全球
性经济危机往往能够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
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
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
1资料来源:2006 11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资料来源:2010 10 18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相关研究参阅:张继录.科技进步宏观经济效益的度量与分析.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第一章 绪论
3
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科技的兴
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
有力地帮助美国从 1987 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 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前的金融动荡
和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生活过度依靠超前消费、存在过多金融投
机以及过度依赖监管缺失的虚拟操作。上述因素导致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引发
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和大范围的经济衰退[3]而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
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
路。
随着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悄然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一方面,科学技术呈指数发展极大地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
高速度增长又惊人地加大了对科技的要素投入,强劲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空前发
展。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很多国家和政
府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1.1.2 选题意义
1.尽管之前学者们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其是对于技术这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大量文献,但是现有文献对于科技
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讨论还比较分散,本文通过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
进行系统的讨论,再到把技术因素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具体分析科技
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充
实。
2.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己成为经济增
长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一方面,科技进步不仅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还直接影响
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方式;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科技进步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和基础,影响着科技进步的水平和速度。所
以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影响关系。
3.本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上海市经济内生性增长的特征进行分析,将技
术这一因素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内生的说明上海市经济增长的特征。
4.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京沪两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差异,并且
具体测算了两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测算结果分析了上海经济增长中存在的
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具体的对策。
[3]相关研究参阅:顾宗伥.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战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上海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4
5.本文通过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问题的研究,对于通过科技进步加快
促进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对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准确定
位和对创新路径的理性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
由于中国经济多年以来持续高速的增长,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很多
经济学家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胡文国、吴栋(2004)[4]从理论和
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胡乃武、刘睿(2007) [5]运用内生经济
增长模型研究了中美日三国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刘文革、高伟、张苏
(2008)[6]研究了制度变迁因素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2.关于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我国相比其他国家来讲对科技进步测算的起步较晚,开始具体测算科技进步贡
献率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具体的测算进程为:
1982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第一次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
用列入计划指标,与此同时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要求完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
用指标体系的研究,1983 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第一次完成了对我国工业
技术进步作用的分析。
1984年国家计委下发文件要求各级部门和各个地区结合各自的情况具体测算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此项举措使我国科技进步作用的定量分析工作上升
了一个台阶。
1992年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又联合下达“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
用测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把定量评价科技进步的贡献作为经济发展分析
的重要内容,而且要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宏
观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这项工作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一些地区、部门己将
测算结果列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的地区、部门在政府工作报告或长期规划
中公布了技术进步作用的有关数字 [7]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具体测算的部门及结果如下:
(1)科技部系统,研究中心的狄昂照研究员是主要代表。科技部研究中心的测
算结果如表1-1所示:
[4]相关研究参阅:胡文国,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4,4(19):68-76.
[5]相关研究参阅:胡乃武,刘睿.中美日三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13-17.
[6]相关研究参阅:刘文革,高伟,张苏.制度变迁的度量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家,2008,(6):48-52.
[7]相关研究参阅:王姝.吉林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摘要:

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论..........................................................1§1.1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1§1.1.1选题背景..............................................1§1.1.2选题意义..............................................3§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展开>> 收起<<
上海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pdf

共77页,预览8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77 页 大小:1.18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7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