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4 4 1.19MB 61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出现的偏差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
因。产业结构问题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产业
结构偏差,主要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另一方面则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缓慢,主要
是工业结构升级缓慢。所以,如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目前
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当前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容忽
视,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我国经
济运行和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外资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影响着我国的产
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经验证明,虽然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产业发
展的倾斜,但从总体上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经过近三十年的
成长发展,我国正逐步在钢铁、造船、机械、电子、汽车等中技术产业或中高技
术产业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
响,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结论。然而日本、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已经证
明,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一项不应忽视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目前国内对我
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这是因为与引进外资的规
模和影响力相比,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
作用尚不显著。
2000 年,党中央正式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将其写入“十五”计划纲
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
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
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
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
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我国商务部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
去”,并明确提出,政府要在大问题、大项目、大企业、大发展四个方面做文
章,企业要在大战略、大方位、大项目三个方面做文章。
2007 年 9 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 14336 亿美元,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
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我国逐步实施“走出去”
战略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事
实上,我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正在迎来对外
接投资的高潮。2002-2006 年五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
长速度高达 60%,于 2006 年金额突破两百亿美元。
1-1 2002-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单位:亿美元)1
11-11-2 的数据来源:2002-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第一章 绪论
3
1-2 2002-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单位:亿美元
我国已加入了 WTO,而且正在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我国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可以预见,对外直接投资必将在我国的对
外开放经济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2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FDI)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60 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
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
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然而回顾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 FDI 理论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
展历程,并产生了主要的分析框架及重大成果,但与之相关的产业方面的研究并
不充分,与产业有关的 FDI 理论成为这一领域的盲点。
本文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进
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是从产业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所做的探索。
2)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国际投资包括本国
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
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外国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
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
际投资结构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
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产业结构
优化也要对国际投资结构优化,而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
优化。
在实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移出的产业不会是具有国内最先进技术的
业,而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技术进入标准化阶段的产业。这点已在小岛清的边
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中得到了证明。标准化阶段产品的技术
趋于成熟,技术投入微乎其微,外包(outsourcing)和贴牌(OEM)成为发展中国家参
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之一。想利用外国产业转移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
技术构成是有限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
其次,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由于我国的
对外直接投资同时担负着转移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引进资金和技术等来推动国
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双重任务,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单纯的
企业投资行为的范畴。对于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而言,从宏观层面看,企业的跨
国投资活动不仅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资回报的项目,而且这种投资项目对投
资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辐射效应越大,跨国投资也就越有利。企业
对外投资对投资国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值程
度,它更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在优化跨国投资产业选择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得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造成了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同时也通过技
术传递和市场扩展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开辟
新的有效途径。
要以对外直接投资为手段进行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本国产业的特
点,有选择地进行。因此,探讨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中如何进行产业选择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理论回顾
§1.2.1 国外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1)西方主流 FDI 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西方学
者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理论抽
象和实证分析,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
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斯蒂·Stephen Hymer,1960用西济学垄断
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
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弗农(R.C. Vernon1966
Peter J. BuckleyMark C.
Cason1976)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强调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集中体现在
通过内部化的组织系统和信息网络把信息与技术优势放在公司内部转移上。邓宁
John H· Dunning,1976)运用折衷主义方法对以往各种 FDI 理论进行概括性和综
合性分析,认为企业只有当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同时具备时,才
第一章 绪论
5
能进行 FDI。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FDI 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 FDI 的充
分条件,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存在,FDI 才会成功。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
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日本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运用
比较优势原理,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
“比较优势”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
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
的产业)依次进行。
2)西方非主流 FDI 理论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兴起,从 20 70 年代中期开始,
些学者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
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威尔斯(Louis R. Wells)用小规模技术理论从技术角度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
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解释。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
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拉奥(Sanjaya Lall,1983)对印度跨国公司
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在小规模技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技术的形成包含着企业内在
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自己的“特有优势”。虽
然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描述是粗线条的,但它把对发展
中国家的企业跨国经营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次,以证明落后国家企业以比较
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坎特威尔(John A. Cantwell)和托兰惕
诺(Paz Estrelia Tolentino)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内生技术创新能力,能促使本
国产业升级,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为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逐渐变化的。这一理论有力地阐释了 20 8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
新兴工业体对外投资的结构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
流动的轨迹,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
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约翰·邓宁(John H. Dunning
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投资发
周期理论,将对外直接投资量与 GDP 挂钩。
3)西方 FDI 理论的基本评价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6
西方主流 FDI 理论对我们认识跨国直接投资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我们把握
西方发达国家跨国投资动机及其战略变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它们过
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
西方非主流 FDI 理论由于调整了研究对象,加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
的特殊性及后起跨国公司的特殊性约束条件,使得这种研究更接近于发展中国家
FDI 现实,其中有些观点对我FDI 的增长及其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非主流 FDI 理论强调技术转移、技术积累以及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FDI
扩张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强调技术吸收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内生地决定了 FDI
扩张能力。然而,非主流 FDI 理论仍然局限在对外国技术的调整和变动方面,实
际上仍然沿用了西方 FDI 主流经济理论的传统思路,或者说,主流学派所给出的
垄断优势仍然是其隐含的理论前提。因而,在非主流 FDI 理论中,只能是通过寻
找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际市场或国际分工领域的个别的、有限的垄断优势来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的 FDI 被定义在了发达国家 FDI 的“拾遗补缺”的
平上。
非主流理论的这种地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和国情,特别是我国企
业的广泛的差异性不相适应。因此,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经
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实际,制定合理的 FDI 发展战略。可见,突破西方理论的
传统分析框架,建立适合于我国企业的 FDI 理论,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一项紧
迫任务。
§1.2.2 国内学者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国内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较晚,明显滞后于企业的实践。随着我国
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内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国内
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已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创新发展。这些理论成果包括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对外直接投资
所处的阶段和发展趋势、理论依据等的研究。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对外直接投
资的产业选择,下面仅对国内学者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面做出的
有价值的探讨进行介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探讨: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基准。李雪欣、李福涛认为从国
际投资理论的比较分析来看,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小岛清”模型侧重从
国内产业出发作出选择。该理论只是对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概
括,它不能解释日本 70 年代以来大量出现的进口替代型投资行为。因此,该理
论不具有普遍性。而邓宁则侧重企业内部竞争优势,即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
摘要: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产业结构升级是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出现的偏差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业结构问题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产业结构偏差,主要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另一方面则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缓慢,主要是工业结构升级缓慢。所以,如何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当前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容忽视,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我国经济运...

展开>> 收起<<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研究.pdf

共61页,预览7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1 页 大小:1.19M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