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基于胜任力的培养与激励研究

VIP免费
3.0 陈辉 2024-11-19 5 4 520.75KB 60 页 15积分
侵权投诉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1.1 选题的背景.....................................................................................................1
§1.1.2 选题的意义.....................................................................................................1
§1.2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研究综述。
........................................................2
§1.2.1 关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2
§1.2.2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3
§1.2.3 关于高技能人才激励研究。.........................................................................4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5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5
第二章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理论基础..................................................................7
§2.1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7
§2.1.1 高技能人才定义.............................................................................................7
§2.1.2 高技能人才的特征.........................................................................................7
§2.2
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基本理论
................................................................................9
§2.2.1 人力资本理论.................................................................................................9
§2.2.2 学习型组织理论.............................................................................................9
§2.2.3 知识管理理论...............................................................................................10
§2.3
激励理论
..............................................................................................................10
§2.3.1 激励的内涵...................................................................................................10
§2.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1
§2.3.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3
§2.3.4 X 理论和 Y理论...........................................................................................14
§2.3.5 目标设置理论...............................................................................................14
§2.3.6 强化理论.......................................................................................................15
§2.3.7 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15
§2.3.8 公平理论.......................................................................................................16
§2.3.9 期望理论.......................................................................................................16
第三章 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现状及分析................................................................19
§3.1
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现状
......................................................19
§3.1.1 职工队伍情况...............................................................................................19
§3.1.2 南钞厂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20
§3.1.3 南钞厂高技能人才激励现状.......................................................................21
§3.1.4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26
§3.1.5 高技能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28
§3.2
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29
§3.2.1 历史原因.......................................................................................................29
§3.2.2 社会原因.......................................................................................................30
§3.2.3 制度原因.......................................................................................................30
§3.2.4 经济原因.......................................................................................................30
第四章 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对策................................................31
§4.1
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高技能人才的胜任力模型
..............................................31
§4.1.1 胜任力及能力模型的概念...........................................................................31
§4.1.2 技能人才胜任能力模型和应用...................................................................31
§4.2
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对策
..........................................................................32
§4.2.1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招聘甄选办法...............................................................32
§4.2.2 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机制...............................................................33
§4.2.3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与开发模式...........................................................35
§4.3
激励机制改进对策
..............................................................................................37
§4.3.1 激励机制设置的原则...................................................................................37
§4.3.2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38
§4.3.3 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表彰激励机制...............................................40
§4.3.4 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需要的精神激励机制...............................................41
第五章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43
小结和讨论.....................................................................................................................45
参考文献:.....................................................................................................................47
附件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问卷........................................................................48
附件二:维修电工岗位能力模型.................................................................................49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
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
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
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同时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也是由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 21 世纪头二十是我国全
建设小社会、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业新局的重要战略期。推进人
才强国战略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加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一大批数充足结构合理、质过硬的技术技能型、
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显得更紧迫
放以来着国经济建设对高素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国家通过开展技能振兴,实施高技能
人才培训工、新技培养计,全国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
积极进展。但是,从总体,高技能人才的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技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 4%企业需
14%相差 10 个百分点。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数字,目前在我
2.7 亿城镇从业人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
8720 人,只占从业人33%包括高级技高级技工在内的高
技能人才1860 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 21%。其中,高级技和技别只
60 人和 300 人我国高技能人才技能劳动者 21,与经济发高技
能人才技能劳动者 30%比例相比明显偏低外,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培养体系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
传统观仍然存在,在不同度上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1.1.2 选题的意义
南昌印钞厂于中国人民银行印钞造币总印制。
着综合国力升和人民币的升已作通货
流通犯罪集团民币贩假能力不改进。民币防伪战略意义十
明显民币防伪能力的设计、过程对产品量的制尤其显得重要。
大量进和开发高投入使用的产企业的竞争
1
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基于胜任力的培养与激励研究
造成企业对高技能人需要尤为迫切。中办公2006 印发关于进一
强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意确了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
思想和目标任并就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通过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办法,进一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企业
“建设创新型南钞”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通过对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研究,全分析
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究,提出
企业培养和激励高技能人才不的措施和方法。述高技能人才理论基础、概念
和方法,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理论依据和具施。进企业
培养高技能人才方的重要作用,建立行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激励
的新机制提供实践和理论借鉴作用,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研究综述。
§1.2.1 关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相对的、的概念,“高技能型人才”是对于
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着产业结构的调,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外与内涵会逐渐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产、运服务等线中,掌握专
知识和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业人
在其主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对“高级技能人才”进行
为全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定义:高级技能人才,是具有要的理论知
识,掌握了,在产和服务领域中能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
动作,有创新能力的高素劳动者。
(2006)为,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应包括 5:有要的理论
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够解决生产实际
有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哪些员属于高技能人才的范畴,目前在我国存在争。一种观为,
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高级技职业资格及应职级的人,可
分为技术技能型、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种观点则为,我国国
职业资格系列中的二级()和一级(高级技)比较符合国际上对高技能人才的
分。也有研究者为,在高技能人才的分与使用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
作,不必完拘泥于职业资格级。
2
第一章 绪论
刘春生(2006)为,高技能人才是一个相广义的、综合化的概念,
比谁更高级的技能型人才,放到市场去检验。现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应
仅仅技能型人才中的高层次,更多地存在于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
人才的“重叠带”,是一具有技术倾向性的技能型人才群体他还强调,高技
能人才的技术技能色并不是技术技能论,要重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
的培养。
李萱(2006)为,高技能人才着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现实
力转化的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对于高企业竞争力
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金利(2006)进一步指出,高技能型人才是进经济发展的
重要力量,是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因素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是
解决生产技术题的关,同时也是企业主创新的主
§1.2.2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国、加大为表的 CBE 模式,
国、表的 CBET 模式,以德国为表的“双制”模式,以日本为
表的“产学合作”模式
陈尊厚(2005)对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作研究,介绍块教(
CBE )的特点,块教学是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职业能力、技能,特
是职业岗位要的具岗位需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学,使知识与能
力培养结合。
彭腾(2005)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对策应包括相互联4
思想观念,立新的人才标,改“重学历技能、重仕途
人才成全社会“能为重、技为”的良好氛围;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技能激励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
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制度;增加职投入,加大持力
度,加大和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深教育,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洪伟峻(2006)了以4外,分发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主
作用,及加建立新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孙伟宏(2006)重点研究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指出企合作的
式有“定式”培养培训、动式、成立指导会、办“企业
业技能竞、产学研式、办企业报告会、建学实训基地王雪
(2005)为有要建立全方位、层次的“企合作”机制,包括共同研究制定
内重大的机制、引入企业参与学研究工作的机制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题中提出高技能人才培
3
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基于胜任力的培养与激励研究
养要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好企业和行业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
建立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岗位成才是高技能人才成 良好的社会环境
是高技能人才健的重要件。高技能人才成长遵循"次结构"规律,要重
基础人才培。劳动保障部培训讲话提到,培养高技能人
要建立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力和科学评
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合理动和社会保障
机制, 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投入学者刘德探讨高级能人才的建设
的对策,通过劳动竞岗位练兵技术创新等活动,选高技能人才,改进技术
人才评价办法,完善职业证书制度技能人才岗位成
加强导向高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进人才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我取得了显苏省分发
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作用,加大政投入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
实行企合作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建立的企业用人制度,实行技
级与工资挂钩的制度,建立高技能人信息库行的首席
工人制”,其可分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有关福利待
批以表的高技能人才。
§1.2.3 关于高技能人才激励研究。
国外期的动机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雷戈X理论与 Y理论、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马斯洛人的需要分为理需要、全需要、
要、重需要、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足后,才会激
目标。旦满足就具有激励作用。雷戈根据性假提出 X理论和 Y理论
X理论为人是的,为工作管。Y理论为人是积极
管理中应发这项作用。赫茨伯格的激保健理作不外部
因素为保健因素,要真正激励职工工作重激励因素。
国外当代动机理论有三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具有激励作用
的工作设计、公平理论、期望理论为表。.麦克利兰为三需要推动人
从事工作。需要、力需要、需要。目标设置理论为具目标会
工作接受的工达到目标作的
望是工作动机的主要源。强化理论行为的原部,制行为
因素是强化果行后给个积强化,则会为重
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能有激励职工的能的发工作大化、
丰富化、工作特征模型。公平理论由斯西亚当斯发展起来为职工首先把
在工作情得到的结果比较人同样付
4
摘要:

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论......................................................................................................................1§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1选题的背景.............................................

展开>> 收起<<
南昌印钞厂高技能人才基于胜任力的培养与激励研究.doc

共60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60 页 大小:520.75KB 格式:DOC 时间:2024-11-19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0
客服
关注